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小夫郎》最新章节。
李文斌满脸通红,一口咬在他耳朵上,暗骂一声臭不要脸。第117章两日休假之后, 户部忙碌依旧。好在事先都已拟定好章程,划分好权责, 一切按部就班,就算偶尔出一些问题,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到了十月初,银号主事和众皇商都已经陆续踏上返程。还在京中徘徊不去的,就是竞标失利后, 听说东肃赵家与贺林轩商定了合作开发东肃州府内、除了山水镇外其余大城镇的四方街,留下来争取各州四方街合作权的商贾了。当初建四方来贺的时候,贺林轩就玩笑一般地说过,要将它开遍整个大梁。如今, 贺林轩自己就有这个能力做到。之所以选择加盟商的方式开发, 一来是树大招风,过犹不及。二来嘛, 就是为了分担风险。不论是在什么时候,商人的地域意识都非常强烈,正所谓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在别人家门口吃蛋糕, 若不邀请主人家分一杯羹,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将会麻烦不断。就算四方街有他这个朝廷二品大员、有乐安侯府在背后撑腰,也无法避免。那么,找一个本土商贾分化这样的风险,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省事的办法。其余商贾再眼红四方街, 首当其冲的也会是各州加盟商,贺林轩只需要坐看钓鱼台就好。这件事贺林轩全权交给李文斌和王山去办,李文斌自然不好出面,但有他在幕后操控,加盟商的小招标也进行得非常顺利。除了富饶的南扬择定两名加盟商之外,各州一名,在十月五日前就办妥了。之后,便是贺林轩派出技术指导跟随加盟商返回各州,共同开发建设四方街。同南陵四方街一样,有四方来贺,有美食馆,有书肆等等,贺林轩提供地皮和技术,经营和维护则由各州加盟商负责。其中,按照贺林轩与天顺帝的协议,三成利润让与皇帝,剩余七成则四三分成,贺林轩占四成。如此一来,又是一批人满载而归。而在他们离开之前,户部又收到一批捐献,记录官吹干了墨迹,慨然笑道:不愧是陛下亲封的良善人家,就是热心肠啊。不过一句话的功夫,同僚又送来条子,是各州侯爵高门的捐赠南陵城中该捐的人,早就捐了,这股风气在大梁境内散开,门第足够的人家自然不甘落后。与其说是捐献,不如说是站队,对新帝表示归附之心。哪怕是流于表面的忠诚,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天顺帝看着奏折,神色颇为满意,御笔朱批之后,对贺林轩笑道:还是林轩你有法子,可是解了朕心头一大患啊。贺林轩谦虚道:陛下爱民如子,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臣不过是加了一把火,让火焰燃的更快一点罢了,不敢居功。你啊,又在拍朕的马屁,该不会又有求于翻开户部最后一封奏折,天顺帝的话一下子顿住了。他抬头看贺林轩,再看看手里的奏折所书,顿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他拿起奏折,念道:臣有意与工部有司议计改进农耕、粮种,增粮产,富万民。故,拟于十月初九亲赴南郊考察,择试验田,以兹后事啧,你莫非以为朕不知道你初九那日是要做什么去?天顺帝眼神复杂地看着贺林轩,你要同夫郎儿子出游,直说就是了,这寻的什么借口,冠冕堂皇,朕都替你害臊。话虽这么说,但他在贺林轩憨厚的笑声中,还是批复了一个准字。停了笔,天顺帝忍不住抱怨道:林轩啊,你这户部尚书当得,是不是太轻松了些?朕每日案牍劳形,不敢有分毫懈怠。林轩高才,不如,再替朕分担一二?贺林轩当然知道天顺帝的不爽,任何一个老板在加班加点累死累活的时候,看到员工还有时间精力宠老婆秀恩爱的时候,都会有一样的心情。他笑起来,避重就轻道:陛下,这您可误会微臣了。哦?天顺帝接过老公公递过来的茶,也想听听他要怎么忽悠自己,顺便放松一下。贺林轩道:士农工商,国以农为本。若是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商业想要发展就是一纸空谈。如果粮食充足,之后想要做什么,都没有后顾之忧。有理。天顺帝喝了参茶,叹了一声,道:朕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点。前几年天公不佑,收成太差。朕现在就盼着钦天监那些人是有真本事,往后三年能真如他们说的那样风调雨顺,这样农家人日子好过了,咱们大梁才有未来可期。贺林轩点头,他也是这般想法。他道:天文一事,微臣不懂。但地理之事,却有可循之法。天顺帝来了兴致,扬眉笑道:愿闻其详。贺林轩原本也打算之后上本呈奏,现在提前给天顺帝解说一二,做个铺垫也是好的。他请天顺帝取来万里江山图,两人移步图前,贺林轩手点羊皮图纸,道:陛下请看,我大梁各州,都有其典型的地貌。如南岭以山陵为主,南扬以河谷平原为主,东阳、东海、东肃建梁等州多平原,北齐、北燕多草原,北漠、西凉多沙地。地理不同,注定人文不同。且不说别的,就说各州的作物,就不一样。南地水泽丰沛,多种水稻。往北,则以粗粮薯物为主。若能借地利,种最合适的作物,有最好的收成。到时候,再以商为桥梁,互通有无,岂不能让各州百姓都有立足之本?唔,说的远了。咱们说回臣奏本上所言,精耕、良种之事。若百姓一人有一亩田,一年到头小心耕种,该播种的时候播种,该施肥的时候施肥,该除病害的时候除害,只要少些天灾人祸,这些精心耕种的田地出产,不说能多十倍,两三倍总是有的。而若粮种改进,收成就更可观。具体如何做,只要得到陛下准许,微臣便与工部掌司农事的人好好商讨,先择作物,再在各州择几处地方做对比试验,若有成效,到时候开辟荒地予农家,既不碍着大人们的私产,也能让农户更为尽心。当然了,单只改进耕种和良种,没有三五年时间也见不着太大的成效。不过咱们也可以趁这段时间做些准备,这第一件事嘛,就是鼓励生育。若是人口不足,其他事都免谈贺林轩开了话匣子,一时说的尽兴,等到回过神时,才赧然道:这些都还只是设想,不够严谨。陛下眼下听一听,待日后有了实绩,再议不迟。天顺帝跟着他的思路也在沉思,听他这般说,摆手笑道:林轩肯与朕说这些,朕喜不自胜。他和贺林轩坐回原位,道:别的不说,单只鼓励生育,增加人口一事,朕这些日子也在琢磨。陛下请讲。贺林轩放下喝了一口的茶水,作洗耳恭听状。天顺帝用手指点了点头,神色取笑,但也没对他这种流于表面的恭维说什么,继续道:户部呈上来的户籍总报,朕已经看过。这几年,新增的丁户越来越少,再有前几年的哎,死去的人丁却是倍增,长此以往,大梁国本必将动摇,朕也为此忧心不已。哪怕现在只有这样的趋势,但已经让天顺帝很有危机感了。贺林轩暗自点头,皇帝现在也是凭他自己钻研的帝王之道,摸石过河,能看到这一点,已经很是难得。陛下宽心,桥到船头自然直,总有解决的办法的。他安慰道。天顺帝笑了笑,说道:但朕也没什么头绪。虽说朝廷能够表态,颁布旨意勉力生产,再许一点减免的好处。这都是有迹可循的做法,但具体会有怎样的反响,朕心里却没有数。毕竟,如今丁税过重,许多人家都不敢生,也不愿意生。朕总不能按着他们生孩子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丁税上做些减免。可这样一来,难免触及许多人的利益,又将是一场大难。贺林轩自然明白他的顾虑,说道:陛下所言甚是。丁税减免是个办法,若操作得当,也是可行的。哦?看来林轩也想过这些,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天顺帝催促道。贺林轩也不跟他卖关子,直言道:现在的丁税征收并不合理。微臣原本想等过了这段时间,再上奏陛下,将赋税调整回天运年间的赋税比例。虽然也不低,但总比天齐年间增收那么多名目,层层剥削,使得民不聊生来的强。老公公暗自撇开了头,心道贺大人真是胆大包天,这非议天齐皇帝的话,他身为臣子怎好说的这般直接。不过天顺帝踩着天齐帝上位,本来就对这个兄弟没有一点好感,贺林轩的话又说到了他心坎上,完全不介意不说,还点头表示赞同。贺林轩自然是摸清了他的心思,才敢这么肆无忌惮。毕竟他除了是户部尚书,还是乐安侯府的夫婿,本来就跟天齐帝和陈氏有深仇大恨,只要不辱没大梁皇室,针对某些人那是应当应分的。他道:如果赋税能回落,这第一步做好了,后面的事就好说了。他把自己的计划简单地和天顺帝说了一遍。第一步是调整赋税,这第二步,就是在赋税基础上,鼓励生育。不算那些黑户,以大梁户籍登记在册的人丁来算,一户人家平均有四五口人。这些都人每年应该负担多少赋税,若他们能生,增加到七八口人,赋税予以减免,减免到原本四五口人需要负担的程度,想必很多人愿意这么干。这样一来,至少十年内朝廷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又能让人口得到一个飞跃性的增长。当然,还有很多勉励生育的手段。比如开荒田地以人丁数定多寡,比如鼓励寡妇改嫁,比如粮布一类的直接奖励,各城各镇各村中生育多的人家有特别的奖励等等,等等。总之,现在大梁国库能负担得起,想要实现人口增加,绝非难事。第三步,就是增粮产,利农事了。第四步,则是教育之事。不过这时候说这个还为时尚早,贺林轩只着重将前三步细细说来。两人说的越发起兴,末了,天顺帝大手一挥,让工部尚书同来商议耕种试行之事。虞明博被传召时,已经打听过贺林轩也在御书房里。他心里有些忐忑,更多猜疑。他在想,是不是贺林轩又告了什么黑状,也在想自己是否又有把柄落在贺林轩手中一路沉思,到了御书房一听天顺帝的问题,他的表情有一瞬的空白。他工部还在为填补亏欠户部银钱的篓子焦头烂额的时候,贺林轩竟然已经忙起人口和粮产的事了?!第118章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 转眼就到了十月初九这日。南陵地处偏南,虽已过了小雪的时节, 天气还不算太冷,到了郊外这处名为泰安的村庄,更能感觉到丝丝和暖。成群结队的马车从官道上徐徐走来,到了界碑前,早有人等候在此。书院每年都要带着学生来这里走一遭, 夫子和待客的泰安里长十分熟稔,下车后套了一阵近乎,学生们也陆续下车来了。咦,那是新来的夫子吗?看着眼生得很。里长一边和夫子说话, 一边还不忘看了看今年来的学生。他想着能不能找到昨年打赏银子十分大方的那几位小贵客, 今年也一定不能怠慢喽。不曾想这一看,当先就看到了鹤立鸡群的贺林轩。夫子笑着摆摆手, 不是,今年有几个陪孩子来的亲长,你莫管,只让他们随意便是。他没有提乐安侯府和尚书大人的贵重, 怕吓着这些淳朴的村民。里长留了个心眼,笑着招呼着人往村里走。路过界碑的时候,他照例给小贵客们介绍道:咱们泰安村,因为四季如春,能种两回稻谷,收成年年都比旁的地方好, 祖祖辈辈从来不会饿肚子。先高祖皇帝陛下到咱们这儿一看,就说啊,如果咱们大梁境内都能像此地这般,何愁国泰民安?然后亲自给我们村赐名叫做泰安,这石碑就是高祖皇帝陛下亲笔题的字哩绝大部分学子早就听过这故事,年岁大一些的更有些不耐烦,嘀咕着:又是这些,没有一点新词。他们都盼着上午收割过后,下午去庄上摘瓜果,那才好玩哩。贺林轩这一行人听着却很新鲜,都很认真。果然是处好地方。李文武看着四周常青的林木,感受着比南陵城内暖和许多的温度,只觉心旷神怡。张河说道:早就听说,京里冬日供应的菜果九成都是从这一片来的,确实暖和许多,难怪了。贺林轩早前来考察过,但看得更多是自己买下的地皮和山庄,倒是没有来过泰安村里,亲眼见识到,也不得不说智慧和文明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听里长的口吻,他们村里虽然没有出过了不得的状元,但村中就有学堂,人人都可读书。再听身后学子们讨论吃了农家饭,要到地里摘多少果实回家去哄长辈开心,顿时有种身处昔年农家乐之感。牵着诺儿的李文斌也听得仔细,看那里长满脸与有荣焉的骄傲,不由唏嘘道:今日才知,百姓可以有另一种活法。要是人人都能过上这样的日子说着,他自己笑了笑,也觉得有些异想天开了。贺林轩左手与夫郎一起牵着诺儿,右手则牵着三殿下,闻言侧过头同他笑道:勉之说的对,以后人人都能过上这样的日子。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只要穿衣吃饭伺候好了,不管是什么地方的人,都可以换一种活法。当然,前提是政治清明。他虽然不敢说天顺帝年间能实现这样的盛世,但若他的继承者能够守成的话,下一代人的日子一定会好过许多。李文斌笑起来,若真能如此,再好不过。李文武念了两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回头对贺林轩笑道:这句话就该挂到四方来贺的大堂上让读书人都看看。林轩,咱们冬月里的论题,就是它了,如何?
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小夫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