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附身高顺》最新章节。
d附身高顺作者:乌溪散人第一章 边境鄙民东汉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七月初一,初秋午后。天高气爽,碧空万里如洗。骄阳下,从蒙古高原吹来的凉风拂过界山,郁郁葱葱的松柏林哗哗作响。这些树木都是天生地养的晚辈,最长的树龄没超过八百岁。以前的古树都被八百多年前的晋文公,为了逼出忠臣介子推时烧毁了。界山在界休县境内,并州太原郡辖下。始皇帝一统神州后,介休县易名为界休县,汉帝国承之。界休地杰人灵,忠义之士辈出,前有介子推,今朝有郭泰。介子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界休人。界山下,绵水河畔有一村庄名叫高庄,掩藏在高大的柳杨树林里。高庄的垂髫小儿在柳树下骑着小马驹,扮演着官兵打仗的游戏,幸福的笑声惊起了树梢的小鸟。鸟群盘旋在树林的上空不愿散去。高顺被小儿们的笑声惊醒,彻底懵了。“我还没死穿越了重生到东汉末年”他仰躺在木榻上阵阵发愣。重生前,高顺是江南省人,父母因车祸而亡,孑然一身。靠保险公司的赔偿金读完大学后,他选择了从军三年。退伍后,被安排到江南省的钢城市公安局做协警。因立功,他被特批加入刑警队,执行任务时殉职。高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而立之年还没成婚。他酷爱书法,只有在挥毫泼墨时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心如止水。这一世,他也叫高顺,不知道是不是那个名震天下的三国大将高顺。不过,既然来到了大时代,他也不想一辈子潜水,总是要做点什么的。毕竟,在这个从六千多万人变成几百万人的乱世中,不出名是很难活下去的。思量至此,高顺缓缓站起身来,套上青色的麻布长袍。打量一番,这一世的身体还算不错:身高八尺有余,四肢粗壮有力弓马娴熟,是高庄最拔尖的猎户,还是柳亭的亭卒。这一世的父亲高老爹已经去世三年,家中有寡母魏氏、十六岁的弟弟高原和十岁的小妹高嬛儿等三位亲人。高顺今年23岁,实岁只有22岁,永寿元年生人,出生于半农半猎的黔首农户家庭。若不从军立功或拜师授经,一辈子都很难出名。而这个年代,声望是和做官挂钩的。没有声望的人很难做官发财,和后世的粉丝经济有得一拼。看了看家徒四壁的境况,高顺自语:“一定要想办法挣钱若不能名达于诸侯,也要挣得一个大庄园坞堡,才能在未来的乱世中立足存活”他一边思量着前程,一边走出厢房。“大郎醒了明知不善饮酒,你怎能破戒伤了身子骨怎么得了”见高顺走来,天井中的魏氏一边唠叨着,一边铡着青草。她两鬓斑白,目光柔和的看着高顺。寡母魏氏实际上只是四十出头,看上去却有五十多岁的样子,肤色苍老。按照记忆中的称呼,高顺有些哽咽,“阿,阿母,我来吧”时隔两千来年,他又能喊出“阿母”这两个字,显然比较激动。“昨日是魏亭长大喜的日子,破例喝了几罐酒。孩儿以后一定不会饮酒了”高顺腼腆一笑,顺手接过魏氏手中的铡刀。魏氏立起身来,粗糙的右手捋了捋额前散落的花白长发,叹了口气问:“哎误了朝食,大郎你饿不饿哺食的时辰未到,阿娘给你煮罐栗米粥吧”高顺闻言心弦有些颤抖,被母爱包围的感觉真好。他一边铡着青草,一边劝魏氏,“阿母,我不饿。新栗谷还有一个多月才能收上来,省着点吧”“哎”魏氏叹了口气,端起柳条编成的簸箕走向马厩。簸箕里盛满了青草,散发出丝丝清香。马厩里有三匹官府下发的小马,一岁到三岁不等,饲养成年后可上缴官府充当赋税。高顺家很穷只有六亩薄田,丰年时勉强可以果腹,灾年时全家人只能忍饥挨饿了。追溯十代以上,高顺的家族没出过一个文人墨客,都是目不识丁的边境鄙民。一念至此,他心中暗道:“尽快想办法挣钱,给弟弟高原拜个名师学经,图一个好出身”“哒哒哒”高顺正在盘算的时候,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从自家院门外飘来。“大兄快开门啊快开门砰砰”一个青年后生的声音和急促的敲门声,从木门外传来。此人名叫魏续,是魏亭长的晚辈族亲,记忆中和高顺亲善。高顺站起身来,心中咯噔了一下,“难道有匪徒寇略”他拍了怕手中的青草屑,顺手把头上的皮冠扶正,朝院门走去。魏氏见此却有些慌张,放下手中的柳条簸箕,手足无措的站在那里看着高顺的背影。自从高顺被选为亭卒后,每次出战她都胆战心惊,害怕自己的长子不能平安归来。侧门打开后,十八岁的魏续冲进了小院气喘吁吁的说:“大兄县尉帐下吏传警,鲜卑奴寇边,已经击破了西河郡的南匈奴人魏亭长有令:所有亭卒立即聚合柳亭,等候军令。”魏续身高七尺八寸,面相清秀却异常骁勇,有一位寡姐魏馨儿貌美惊人。他是柳亭魏村人,父母早逝姐弟俩相依为命。闻言后,高顺沉吟了片刻道:“知道了魏二郎,你去通知其他人,我做些准备后就去亭舍报到。”说话间,他在搜索着前世的记忆。高顺学得是冶金机械,不通华夏国的历史。即使精通历史,也难找到今天收到这条边境战争消息的详细情况。史学家顶多会记下一句“熹平六年,鲜卑寇略并州。”这十个字的背后,不知有多少边民家破人亡。魏续看着脸色古井不波的高顺,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嘴角蠕动了几下欲言又止。“哎”他叹了口气,急匆匆的走出院门扬鞭而去。“大郎要阿娘给你准备些炒栗米吗”魏氏见此,声音颤抖的问话。高顺收回深邃的目光,朝魏氏微微一笑,“嗯,阿母还要准备点热开水,我去准备弓箭和皮甲等物。”见魏氏忧心忡忡,高顺安慰她,“不要慌,阿母胡人我都杀了几十个,都是色厉内荏之辈罢了”言罢,他走进了自己的厢房。第二章 修我矛戈西厢房里。高顺的面前摆了一张六石强弓、一套野猪皮制的皮盔皮甲皮靴、一把像匕首的小戟、一把五尺多长的环首铁刀和两个装满长箭的箭壶。这些武器,除了二十多斤重的环首铁刀,其他的都是高顺自制的装备。东汉帝国,亭卒和乡卒都不是国家正式武力,相当于后世的联防队员,要自备武器和干粮参加捕捉匪盗的战斗。当然,这样的身份也能获得一些税赋的减免。这年头的亭卒和乡卒战斗力很强悍,维护着大汉帝国的统治。比如说,魏武帝曹操就被负责治安的亭长缉拿过,被旧识陈宫私下释放才得以幸免。一念至此,高顺没妄自菲薄,穿上盔甲和皮靴,背上箭壶和强弓,佩戴好小戟,提着环首铁刀走出厢房。心想:“不知道我是不是那个名满天下的高顺,凭我两世的见识和武力值也不会比他差”“咴咴”这时,一阵阵的马嘶声传来。少顷后,二弟高原和小妹高嬛儿牵着两匹黄骠马走进了天井院落。两匹黄骠马一老一小,都驮着高高的青草垛。老马超过了十七岁是匹驽马,高顺家的私产;小马五岁多已经成年,是要上缴官府的赋税。“大兄有战事吗难怪族长在召集壮丁,戒严村落”见高顺一身戎装,二弟高原一边搬下马背上的青草,一边说话。他面相清秀不似高顺,身高已经超过了七尺,目光炙热。十岁的高嬛儿面容姣好和高原很像,焦虑的目光看着高顺,柔声道:“大兄,你要小心点”由于参加劳作,她肤色微黑长发有些枯干,帮着高原卸下草垛,不时的看上高顺一眼。“呜呜阿母”这时间,一阵阵的小儿啼哭声从院落外面飘来。高庄人已经乱成了一团,一片兵荒马乱的景象:妇人们在呼唤自家的小孩,夺下小儿们胯下的小马驹;壮年的男丁在披甲挎弓响应伍长召唤。这一切都是东汉帝国边境三州常有的场景,高顺听声音都能想象出来。“二郎我走后你要紧闭院门,保护好小妹和阿母”高顺收回思绪走到高原的身前,目光严肃,郑重的嘱咐高原。记忆中,高顺这一世的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和他上一世的性格相差不多。这样的性格,成名后世人会赞叹喜怒不形于色;若没成名,定会用“不合于群”来形容。高原和边境的少年一样,目光中含着渴望战斗的激情,郑重的点了点头,“大兄你今天骑大黄,还是用阿大”大黄是老黄骠马,已经年老速度和体力不堪一战。阿大是五岁多的小黄骠马,却是官府的财物。“生在乱世,活着才是最重要的”高顺如是想。他沉吟了片刻,拾起小黄骠马的缰绳,“二郎,今天骑阿大吧大兄走后,你虽不用参加村里的丁卒队伍,也要衣不卸甲枕戈待旦,严防匪贼来袭”说话间,高顺理了理高原有些歪斜的衣襟。“大郎你先吃几口炒栗米,饿着肚子没力气”这时,魏氏拿着一个麻布袋和一个装满凉开水的水囊走来。她关切的看着高顺,吩咐高原,“二郎替你大兄备马,再准备点马料。”高顺没有违逆魏氏的吩咐,在家人关切的目光下吃饱喝足。仔细交代了一番,他才放心牵着阿大走出家门。阿大和高顺很熟,驮着一袋黑豆、一袋炒栗米、一个皮水囊和一把环首铁刀。它有些兴奋,长长的尾巴乱甩,不时间的伸出舌头舔一下高顺的手臂。高顺为了节省马力,选择和战马一起步行,沿着绵水河西进。绵水又名石桐水,源自界山,蜿蜒曲折一路向西,在界休县境内和汾水交汇合流。绵水河不宽却清澈见底,微风掠拂下,波光粼粼耀眼无匹。前行了四里左右,柳亭的亭舍隐隐在望已是不远。三丈多宽的官道横在了不远处,由南往北通向北方的界休县城。高顺也不着急,不紧不慢的牵着阿大前行,好让它恢复些体力。“哒哒哒”这时,一个年青的骑士骑着一匹青骢马高速驰来。他策马扬鞭,身高七尺九寸很是雄壮。“大兄所有亭卒都来了,就缺你一人”青年骑士大声呼唤高顺。这位青年骑士名叫宋宪,和高顺同年,比他小了几个月。宋宪是界休县高门大族宋氏的破落户出身,父母早亡,依附嫁到魏村的姐姐而活。宋宪、魏续和高顺是关系比较铁的乡党伴当,都是目不识丁的边境鄙民。他们三人都是骁勇善战、弓马娴熟的亭卒,在西桐乡大名鼎鼎。一念至此,高顺愈发确定他便是那个威震天下的陷阵将高顺了。“这一世我要走自己的路,不能效仿介子推为三姓家奴吕奉先卖命”看着飞奔而来的宋宪,高顺如是想。高顺不通历史,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倒是看了四五遍,有央视版的、凯歌版的等等。他不知道宋宪和魏续为何背叛吕布,知道结果的他也不会选择为吕布效命。或许,他还有更好的选择。谁能规划他的前程世家高门也不行“吁哈哈哈,大兄还是你厉害,不紧不慢的步行。魏亭长气极,众人正等着你”宋宪勒住青骢马,坐在马背上扶额大笑。高顺闻言,按照记忆中的习惯,不苟言笑的说:“宋三郎我换了一匹小马阿大,恐马力不足不敢驰骋”言罢后,他依旧是不紧不慢的步行,面色不变,无言无笑。宋宪见此,也从青骢马上跃下,牵着马儿和高顺一起朝柳亭亭舍走去。时间不久,二人来到了柳亭亭舍的门前空地。空地上,已站满了柳亭的亭卒骑士,有一百二十五人之多。见高顺和宋宪走来排到队伍的最后面,鬓发花白、年近四十的魏亭长干咳了几下,道:“二三子自四月始,鲜卑奴就已寇边,如今已经击破西河的匈奴人。敌寇已至,我们柳亭要出一队骑卒御敌”说话间,魏亭长的目光越过众人,落在了高顺的身上。第三章 临阵分兵众亭卒都是黔首农人,纪律性不强。他们都随着魏亭长的目光扭头回视高顺。高顺却没放在心上神情自若。这样众人瞩目的场景,作为杰出战斗英雄的他经历过很多次。有时候,他还能心如止水般的在数万人面前捧着稿子做报告。“功名与我宛若浮云”他目光平静的对视众人。“顺你行假队率,率领一队亭卒归宋尉佐麾下听命”魏亭长目光凌厉的看着高顺,朗声命令道。“喔”众亭卒听到命令后都低声轻叹。亭舍前的空地上,顿时如苍蝇狂舞一般嗡嗡作响。高顺素有威名又经常板着脸,乡人给他取了个“肃虎”的外号。他来带队作战,众亭卒还是心安的。“喏”高顺行礼了个军礼,牵着阿大走到魏亭长的跟前,接过杨树木做的柳亭亭卒兵符。“白
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附身高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