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郑王天下》最新章节。
为他准备早餐。不到一刻钟,早餐便已全部上桌,郑忽边吃边打量着这个时期的饭食。说实在的,郑忽之前一直没有关注饮食这方面微末小事,现在或许是最后一顿饭,郑忽反而饶有兴致的看着桌上摆着的这些食品。这个时期的饮食结构与商周时期大致一样,仍然是以谷物为主食,以蔬菜、肉类、水产、果类为副食。但是此时主食的比重却有所变化,如商周时期文献中经常提到黍稷,到这个时期则更多的是“粟菽”并重。如管子中所谓:“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菽就是大豆,而粟就是小米,由于此时石磨尚未被发明出来,这两种谷类虽然是主食,但是吃法却是异常粗糙。就像摆在郑忽面前的粟一样,完全是煮出来,就端到饭桌上了。粟尚且还能下咽,至于菽煮熟而成的豆饭,郑忽是真的吃不下去。“这次要是侥幸不死,一定要想办法点亮科技树,至少得把石磨给弄出来”一边吃着剌嗓子的粟米饭,郑忽一边在心中暗暗想到。或许是真饿了,也或许是心中没有了杂七杂八的念头,总之郑忽这顿饭吃的特别多。打了个饱嗝,郑忽决定好好睡个回笼觉,之后是生是死,听天由命吧就在郑忽转身回去之际,郑忽见到有人急匆匆通传说他老爹要见他,让他马上过去。郑忽见状,也只好强打起精神,理了理身上的衣冠,跟随着前来通传的寺人朝他老爹书房走去。说起来,郑忽自回到郑国的这两天一直都没有和他老爹深入交流过,除了刚回国告庙前,郑忽与他便宜老爹的第一次会面,他老爹夸奖勉励了他几句之外,再也没有了其他的交流。在路上,郑忽不断的在心中盘算着,过会见到他老爹时,如何把自己的计策推销出去,讨好他老爹,进而保住自己的小命。说不在乎自家小命,事到临头,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人呢越想这样想着,郑忽越是慌乱,生怕再行差踏错,那之前所付出的努力可就尽皆东流了。郑忽就这样心情忐忑的走到自家老爹书房,待寺人通禀之后,郑忽推开了书房的门。“吾家的麟儿来了”刚迈进书房,郑忽便听到自家老爹对自己的夸奖,同时还夹杂着一阵爽朗的大笑,似乎还不是一个人。等等,郑忽心中一顿,往旁边一瞧,竟然还有一位老者坐在他老爹的左手边。通过原主的记忆,郑忽瞬间反应了过来,那是自家的叔祖,也就是郑忽祖父郑武公的异母弟公子吕。“又是一历史名人”郑忽心中想着,却丝毫不敢怠慢,忙向二人见礼。“儿见过父君”“孙见过叔祖”他老爹还未回应,便见公子吕笑呵呵的道:“世子不必多礼。”说起来,昨天在宗庙祭祀的时候,公子吕是在场的,只不过郑忽没有注意到罢了后来,郑忽搞了一出宗庙事故,导致庆功宴不欢而散。当时公子吕就想找郑忽的老爹来谈这个事情。但是由于郑忽的老爹一直在和祭仲会谈,他只能等到今天早上再来。其实,公子吕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劝郑忽老爹不要废掉郑忽,如果实在劝不住,那就劝郑忽的老爹杀了郑忽。毕竟作为郑国宗室的族老,公子吕虽然不能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为郑国的扩张南征北战,但是为了维持郑国的稳定,他还是愿意牺牲一切的。就像当年郑忽的老爹纵容共叔段大肆扩张的时候,公子吕就问郑忽的老爹他到底是个什么想法,要是想把君位让给共叔段,公子吕说那我就是侍奉他;要是不想让给共叔段,那就杀了他,不要让民众有二心。把现在这件事控制住,不让它向着当年郑忽他老爹和共叔段争位的方向发展,是公子吕心中最重要的念头。公子吕并不关心谁上位,他关心的是郑国的稳定和发展,作为一个为郑国戎马大半生的老人来说,而今的郑国就是他的心血,他是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来破坏此时郑国来之不易的好局面。故而,他一大早就跑过来来见郑忽老爹,当时郑忽的老爹还在吃饭,他刚好蹭了一顿饭,二人边吃边聊。刚切入正题的时候,郑忽的策文便到了,二人只好停下交谈。等郑忽的老爹看完郑忽的策文之后,公子吕见其一脸严肃,尚未等他开口问,郑忽的老爹便把郑忽的策文传给他看。如果说他之前是郑忽的态度是立亦可,废亦可的话,那么他看完策文之后,心中的天平就不自觉的朝立郑忽的方向偏了一些。因为或许郑国现在行的也大致是远交近攻的策略,但是从没有人把他整理成理论明确的提出来。郑忽的这个理论就好像捅破了一层窗户纸,为郑国的未来明确一个发展扩张的方向,完全是可以当成一个国策来执行的。这也是刚才郑忽推门后,看到二人对自己皆是欣赏态度原因。第十五章 得寸进尺郑忽在他老爹和公子吕的注视下走入坐席,方坐定,郑忽抬眼小心的朝他老爹的方向看了一眼,正瞧见他老爹笑眯眯地看着他。郑忽立刻收起了小心思,换做了一副严肃的表情,眼观鼻鼻观心。看着郑忽一副惊吓过度的模样,庄公在心里叹了口气“看来昨天晚上的事把他吓坏了”能不吓坏吗在这样的枭雄老爹眼皮底下,犯下这样严重的政治错误,郑忽要是心里无一丝一毫的波澜,那就和圣人无异了看着郑忽略显疲惫的面容,庄公开口问道:“吾和汝叔祖已观汝之文章。吾儿心思机敏,吾固知之矣然今见汝之文章,汪洋恣肆却又矩度斐然,实有大家之风,不知吾儿是如何作得”听到这里,郑忽心中一紧,这话虽然在夸他文章写的好,但是隐隐却有怀疑文章不是他所写之意。“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啊”郑忽心想“那些穿越之后东抄一篇文章,西抄一篇诗歌的小说果然不可信。”自己的文章确实是自己所做,只不过加了些后世法家和纵横家的文风,这样都会被怀疑,更别说抄其他了的。“看来以后行事得小心些才是,不能过多的展示出与这个时代不相符的东西。”人常说:“领先时代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果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若是自己展现出过多超越这个时代的东西,很有可能被这个时代的人当成异端来对待,到时候被架在火架上烧死就彻底完了”想想中世纪那些被绑在火架烧死的异端,郑忽心中一阵不寒而栗。庄公不知道他的一句疑问引发了郑忽这么多的联想,他只是觉得以前郑忽性格有些柔弱,是不可能写出如此大开大阖却又严峻锋利,直指事物本质的文章的。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一个人的性格是能通过他写的文章展现出来的。故而,庄公觉得他这个儿子是不是在出使齐国的这段时间得到了某些高人或隐士的指导不得不说,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了。这个时期的人就是打破头皮也想不出来穿越这个概念。只能把这种性格的变化或归结为鬼神,或归结为有高人的背后教导。像郑忽的老爹这种人,对鬼神这种存在的态度大致类似于后世孔子所谓的“敬鬼神而远之”要说有多么笃信,那只是骗骗普通的民众,若是真有鬼神,以他杀弟囚母,威逼王室的“功绩”,不得立马就被天雷击杀了吗所以,他只能把这些变化归结为郑忽背后可能有高人。谁让这个时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一些隐士高人。如帝尧时期的隐士高人许由,尧把天下让给他,他都不愿意接受,像后来百里奚的好朋友蹇叔,可以说是在野大贤,也是个隐士,更别说后来汉朝时期的商山四皓。在这个时代,总得来说隐士隐居真的为了避世,除非遇到他们认为可效忠的明主才会出世。不像后世,隐居彻底被玩坏了,大部分人隐居就是为了“养望”,诸葛亮隐居之时,名声之大,就是三岁小儿都知;王安石未出世之前,更是号称“享负天下盛名三十年”这样的也算是隐居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现在是很少出现这种情况。郑忽老爹这么问的目的,大致就是想旁敲侧击一下,看郑忽那里是否真有一位在野的大贤,毕竟在这个时期知识不下乡,人才缺乏的厉害加之,郑忽的这篇策论太合他的心意了。想想也是,这可是杂糅了一些法家思想在内,看看战国时期法家士子在列国的受欢迎程度就可以知道法家的思想有多受追捧了。更别说,现在法家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说,郑忽的策论可以说是法家思想的初鸣。郑忽并不知道他老爹在想什么,看着他老爹一副期待的模样,理了理思路,在心中组织了下语言,便开口道:“以父君之见,而今周德若何”“衰矣”“父君之言是也,周德既衰,我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吾闻昔我桓公欲居南之江上,太史伯止之曰:昔祝融为高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其于周未有兴者,楚其后也。周衰,楚必兴。”“吾是以听其言而观之,楚,故成王之子爵国,方不过数十里,而今拓土数千里,遂为大国,何也”说到这,郑忽一顿,偷偷的打量了一下二人的神色,见二人面容肃穆,听的极为认真。便接着道:“无他,远交近攻耳昔者,周公广建国家于江汉之间,楚交远方,灭邻国,拓土广地,以致今我姬姓之国,几绝于江汉。”“故儿念之,楚之故智可观也。郑何不行远交近攻之策,得寸则郑之寸,得尺则郑之尺。”郑忽说完,猛灌了一口水,实在是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有点口干舌燥。郑庄公听郑忽说完,稍有喜色,但似乎仍有疑虑,开口问道:“吾儿之计策,吾已知之矣然存亡续断,圣王之遗训也楚,蛮夷也,不与中国交,故能保土而成兹大。今郑,中原之国,攻伐邻国,寡人尚忧大国之加兵于我。况绝人祭祀,残人社稷者乎郑国虽强,若行此策,寡人实恐中原难有我立锥地”“父君毋忧也列国皆知,郑,强国也若父君再以财物赂大国之豪臣,乱其计谋,亡不过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郑忽也不知道,三十万金在此时大致是个什么概念,他只是个历史的搬运工,将后世尉缭劝说秦始皇的计策捡起来,擦了一下灰尘就直接引用了。在他看来,此时的货币价值和战国时期的应该差不多,毕竟年代相差不远。但是,他却忽略了此时由于经济制度尚未改革,在井田制下田税的收入远比不上战国时期,加上当时秦国统一天下之势已成,地广人多,三十万金对当时的秦国来说,毛毛雨啦,但是,对于此时的郑国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第十六章 军令状郑忽看着二人皆是一副颇为古怪的表情,用一种怀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郑忽心中一愣:“难道我又说错话了”郑忽的老爹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副不明所以的表情,心中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他原本是想借此一问,来看看郑忽或者说郑忽背后的那位在野大贤的水平究竟如何现在看来,真的是没有什么必要了。一个敢夸下如此海口的人,想必也就是个夸夸其谈之辈。同时,他对自家儿子也有点恨铁不成钢,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信了现在郑国还没交到你手里呢,要是等我百年之后,郑国真交到你手里的时候,祖宗创立的基业还不得让你这个不孝子给败坏光了。郑庄公不知道的是,郑忽背后根本没有什么高人,他就是靠抄历史书才敢夸下如此海口,要说三十万金到底是个什么价值,他还真不知道。在他看来,此时三十万金大概跟后世的三千万,最多三个亿差不多。这对个人来说可能是笔巨款,但对一个国家来说,毛毛雨啦。谁让历史书讲这些的时候,用的一副颇为轻松的语气。但是,郑忽忽略了此时郑国的国土面积。郑国在中原立国之时,有十个邑的土地,历经两代人的扩张,现在也不过是有将近三十个邑的土地。这其中还有一些土地不属于郑国公室,因为在分封制下,国君是不直接给官僚发工资的,官僚的俸禄是通过在国君分封的土地上收取税收得到的。这也是后来韩非子为什么在其著作中讲到:“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徒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徒其威而倾其国。”实在是在这种制度下,士大夫在其封地内俨然如同一国国君。像后来的晋国六卿,每一家的家主都如同一千乘之国的国君。要知道,此时的郑国也不过才是千乘之国。所以,在此情况下,郑国公室所能直接控制的土地也不过有二十个邑左右。这大致比后世海南岛的土地面积还要小一些。加之,此时的生产力极低,贸易又不发达,郑国一年的税收收入也不过在万金左右。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历史上宋庄公胁迫祭仲扶立公子突,要求公子突要上交黄金万镒,白壁百双的保护费,公子突得国
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郑王天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