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郑王天下》最新章节。
授爵仪式在长葛城外举行。之所以会选在城外,是因为郑忽邀请了各乡邑的人前来观礼。若按照此时的封爵仪式来说,授爵那是在宗庙之内进行的,而且也绝对不可能同时授予这么多人爵位。根据呈报上来的统计,此次受封的士卒青壮共有六十一,令郑忽惊诧的是,还真有个青壮也不知是踩了狗屎运,还是真有实力,竟然一跃三级,从白身直接升到第三级爵位簪袅,即可在马上加丝带,故名。郑忽魔改版的二十封爵制,具体的细分大致如下: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公子,十一右公子,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辅国将军,十八大将军,十九柱国大将军,二十大司马。这个改版,剔除了原来二十等爵制中,有秦国特色的爵位。如,原来的第十、第十一、第十七和第十八级爵位,分别为左庶长、右庶长、驷车庶长和大庶长。这四个爵位都是带有秦国地域特色的,而且在商鞅变法前,这四个爵位,职爵一体,位高权重。郑忽的作法是,在引入中原地区普遍实行的左右公子制度之后,又兼采历代改版的军功名爵制。像辅国将军和大将军采汉制。至于第十九级的关内侯改为柱国大将军则取自创于西魏,盛于隋唐的府兵制中的官职。第二十级的大司马则是取于古制。整体而言,郑忽魔改的这版二十等爵制让人感觉偏重于军事,与政事牵涉不大。更像是专为激励士卒杀敌而作,这在无形中就减少了推行的阻碍。事实上,在这个阶段,郑忽也没准备立刻学习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爵职一体,而是暂时选择了爵职分离。军功只在军中推行,与政事无碍至于军功中附带的一些特权,例如,第四级不更,可免充更卒,仅限于长葛一地。当然了,魔改之后的二十等爵制,除了赏赐与原制相同外,计功的方法细分也和原制大致相同。比如,在战斗中,普通士卒达到三次斩首记录,战后,就要被考核,确认无疑之后才能被授爵。再如,如果是五人小队一起杀敌,在确保自己这个小队没有逃跑或战死的人之后,斩首一人才能被计入军功。如果逃一人或者死一人,那么斩一人算赎罪,斩二人才能论功,一人未斩,那就会被定罪。逃两人逃三人等等依此类推。至于将官的战功计算,亦是完全按照秦制,即“其战,百夫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夫赐爵一级”统一军之将的将领,计功标准与秦制略有差别,郑忽的改版为“能攻城围邑斩首三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一千,则盈论;吏自百夫及千夫以上至大将尽赏。”这个标准比秦制低了不少,秦制攻城战要斩八千已上,野战要斩二千以上,将领才能论功。但是考虑到现在战争规模小,参与战斗的人数并不多,所以才降低了标准。而这个标准在此时其实已经算是相当高了,要知道郑国千乘之国,有兵力即甲士也不过两万人左右。一般的战斗而言,双方最多也就出动三、四百乘的人马,三百乘就是大致六千人左右的兵马,在野战中,要斩杀六分之一的敌人,且还要保证自身的损耗要尽可能的小。不然,损耗大或者战败,那么一切就另当别论。这个难度是相当大的。如果攻城,除非连续攻下十城或者攻打对方核心的城邑,才能达到论功的标准。一般的城邑通常不会有这么多驻兵,国家的军队一般都集中在国都和关隘城邑之内。所以来说,郑忽的这个军功爵,标准其实是相当之高。像此次授爵六十余人,完全是郑忽为了营造一个只要奋力杀敌,军功易得的假象,再加上对手是一群乌合之众,郑忽也有意放宽了标准,不然,至少还可以再减个十人,或者更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就像诈骗,第一次不给你点甜头,后面你怎么能心甘情愿的往里面投钱不过,无论怎么说,这样做的效果还是相当明显的,不但被授爵的士卒青壮满面红光,就是没有在此次剿匪中立下战功的青壮也是激动的难以自已。这次封爵,意味着郑忽之前的许诺是真的,只要杀敌就能得到爵位。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操练时期,郑忽忽悠众人的斩甲首一级,得爵一级的美梦中。实际上呢,确实是斩甲首一级,得爵一级,但问题在于,必须是在保证己方战胜和自己所属的伍、什没有损耗或者损耗极小并将损耗补上的情况下。不然,还有可能被追究责任。无论怎么说,和原来战胜杀敌立功之后,普通的庶人只能得些微末的赏赐和公田相比,军功爵的实行至少给了普通庶人一个上升的渠道,一个努力杀敌就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家人生活质量的渠道。这至少在此时,诱惑力是无限大的。授爵仪式,在郑忽的授意下被搞的极为隆重,郑忽就一个目的,这军功爵的第一炮必须打响。不敢说,能在国人中间产生核弹一般的威力,至少也得达到天雷滚滚一般的效果。随着郑忽将最后一卷册命文书授予得爵者,整个授爵仪式暂时高一段落。专为授爵而筑的策勋台下,被授予爵位的青壮个个昂首挺胸,像战胜了的公鸡一样。这让前来观礼的人皆是羡慕不已。稍后,按照郑忽的安排,此次所有被授予爵位的青壮都会由他亲派车驾送回乡里并会被大肆宣扬,让乡里皆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嘛这么好的活广告,不作白不作“此次尽灭棘泽之寇,皆赖群吏用命,将士争死,故忽仅以此区区之爵酬有功也,至于忽先前所允诺之田、仆,稍后即刻赐还,而宅第则还需要些时日,时间仓促,一时之间,实难起八十余座宅院,忽已命长葛令邓方亲临督造,建成之后据功依次赐放,还望诸位稍待些时日,忽在此谨谢之”这样的事情瞒不过去,也没必要隐瞒,大大方方的说出来,众人也都能理解。果不其然,郑忽话音方落,得爵将士皆回礼,口称不敢。郑忽满意的勾起了一丝笑意,接下来,就轮到公审棘泽盗匪了第一百四十六章 新郑来使“功已酬,爵亦已授,然今日忽汇集父老于此,非只授爵酬功之一事也”“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又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往者棘泽之不宁,长葛内忧,士庶离散,败家破业有之,妻离子散有之,此棘泽故也,乡人曰:恶不可恃,善不必扬,正所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亡身,棘泽为祸之烈,此父老兄弟所共见共知也”“忽负长葛之重,行奋进之事,终破盗寇于棘泽,然忽经年日浅,不明不敏不识不智,故今日棘泽自三匪首以下及大小匪首并其余人等,二百三十余人,尽付于公论”话音刚落,长葛圜吏便按照郑忽原先的安排,将被关押的匪寇押了出来。为了保持秩序,防止有人因情绪激动而出现骚动甚至是酿成暴乱,郑忽还特意将长葛的驻兵给调了过来,用以维持秩序。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诸夏民族的复仇决心。远的不说,就说豫让为了给智瑶报仇,甘愿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事君尚且如此,为人子者事父事母,为父为母者垂爱子女更不必说。若任由这些人有仇的报仇,有怨的报怨,估计那些曾为祸乡里的匪寇身上难剩下哪怕是一丝肉吃人肉在中国古代从来不是特例,虽谈不上普遍,但也时常发生。在历朝历代的史书里都人相食或者易子而食得记录。像人妻瞒就干过用人肉干充军粮的事情。儒家最喜欢歌颂尧舜禹等古圣先王,说什么“尧有九年之水,不失为帝汤有七年之旱,不害为王。”就以当时的生产力来说,民根本无半年可积之粮,若真有这样的灾害,那么很明显,人相食是必然。鲁迅说:“中国几千年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这不单是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控诉,更是对古代社会吃人现象的真实表达。而在如此,或许吃无辜人的肉会被社会所不容,但是吃仇人的肉绝对是被整个社会普遍接受的。这种事情,郑忽暂时还无法管束,社会风气如此,要想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郑忽走下策勋台,圜吏已经将所有的匪寇分为二十余列,每列十人。郑忽走到最前面对着观礼的人道:“诸位父老只须指出相关人等,并陈其罪,自有圜吏负责处置,不舍有罪,亦不伏无辜”“且父老亦当知,棘泽大匪首被殴死于圜中,二匪首死于剿讨之役,其余盗寇尽在此处”说完,人群中开始骚动,之后陆陆续续有人站出来指认仇人。指认的人越来越多,很多被缚的匪寇也越来越惊慌,能坦然面对生死的终究是少数。被指认出有罪的都被圜吏拖到洧水河畔进行处决。在古代,冬天就是个处决犯人的好日子。随着被指认出来的匪寇增多,洧水河畔的人头和尸体也积了不少。整个洧水为之变赤郑忽知道,或许这其中有因时间久远而被错认,进而被错杀的,但是,这有能怎样呢司法公正,不错杀一人那是匪寇,不是郑忽的统治基础,他没有必要为了几条人命而拂了民意。而且,此时长葛的民众需要一个宣泄口这场公审大会一直拖到天黑才结束,期间有不少人回乡去找曾经的苦主前来。经此公审,民皆悦。公审结束,不少人跑到郑忽面前表示感谢,甚至下跪叩头的也不在少数。总之,他们都一致认为,正是有了郑忽帮助,他们才能得报此大仇,故而对郑忽是感恩戴德。郑忽好言劝慰着众人的同时,又多次询孤问寡,存问生计,又拍着胸脯作了不少保证,直教人感动的就差没以明主相称。末了,郑忽以天色以晚将众人劝归。不少人还感到不舍,一步三回头的看向郑忽,甚至流出了眼泪。真是颇有些官民鱼水情的味道。回到宫室,还未等郑忽在火盆前暖一暖,便被告知新郑使已经在此等候了一个下午。郑忽闻讯不敢怠慢,立刻着人将人请过来。没过多久,使者便被请到郑忽面前,郑忽一瞧,嚯,老熟人啊“竟是高大夫亲至,忽有失远迎,竟还让高大夫久候,忽真惭愧之至啊”“世子客气了,算不得久候,世子既有事,吾稍待一二又有何怨”“高大夫请”郑忽抬手示意高渠弥落座。高渠弥自然也要客气一番“不敢,世子请”待二人落座,郑忽让人奉上热汤。喝了两口,感觉身子渐暖,郑忽这才开口问道:“父君遣高大夫前来,可有要事”“确有要事”“哦”“世子可知,天子赐君上彤弓之事”“哦,竟有此事”郑忽装作大惊的模样,其实前段时间他已经在商人口中得知。但是,自他得知这件事后却没有前去朝贺或者派人朝贺。所以,他要是认了不就是授人以柄了吗自家老爹被天子委以征伐之权,这样的大喜事,他这个作儿子的却不去恭贺,这不是不孝是什么“前段时日,忽急于剿匪之事,实难抽身,亦未有耳闻,真是死罪,死罪”说完就要当着高渠弥的面脱帽谢罪,以表达他的赤诚之心。他这个时候也只能继续装聋作哑下去。“世子稍安勿躁,君上并未因此事加罪于世子”高渠弥也不知郑忽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看模样像真不知道,反正无论如何,安慰的话还是要说的。“君上今次遣臣前来,专为告庙之事请世子回返”郑忽听到这就明白了,合着是告庙的事,在此时的人眼中,这确实是件大事。他老爹得天子所赐彤弓,专擅征伐之权,这样的大事确实要给自家的祖宗说叨说叨,炫耀一下。郑国自立国至今,前两代君主从来也没获得如此殊荣,现在他老爹得到了,这事不告祖怎么能算得上孝子贤孙“善,理应如此,理应如此”郑忽“激动”的满脸通红。“具体时日可曾定下”“就在三日之后”“看来我这个老爹有些迫不及待啊”郑忽心说。“既如此,那忽明日便随大夫回新郑,为父君贺喜”郑忽兴奋的道。“唯”第一百四十七章 论送礼的学问翌日,天还未亮,郑忽便已经醒了,躺在榻上想着回新郑的事。若是平常回去,他大可不必如此忧心,轻车简从过去就得了。但是,这次却不一样,自家老爹得天子所赐彤弓,这样的大喜事,不准备一份丰厚的贺礼,这让朝野怎么看他这个世子故此,郑忽也没有办法。说起来,别看他是个世子,他
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郑王天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