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m.xiaoshuodawang.com

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郑王天下》最新章节。

旧在府中”“苏子既无事,我等亦当无碍”理由虽然有些牵强,但也让几人稍稍安心。这是他们这几个时辰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了,他们虽然知道苏子上父被擒,但是是生是死,待遇如何却无从得知。现在知道苏子上父与郑忽发生了矛盾,却还活蹦乱跳,这说明郑人还没有胆大敢公然杀卿大夫的程度。但,问题是,这只是他们推测的,而且他们是卿大夫吗他们是自居的卿大夫,连正式的册命文书都没有。“祸事来矣”唐虞稷闻言,脸色一变,小声的向几人抱怨道。苏子上父和周天子有勾连的事情,或许其他人不知道,但是他身为温邑第二大家族的家主,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事。这是摆明了让他们站队,是愿作周臣还是愿作郑臣,郑人之所以留下苏子上父就是将他当成靶子。一来逼迫他们这些人站队,二来看看哪些人跟苏子上父的关系好,会为他说好话,甚至是营救他。事实上,他们这些人,是不愿得罪周的,因为周暗中帮助他们对抗郑国,保护自家的利益。而且他们本来就是周人。更不敢得罪郑,因为郑国大军就在城内。至于怀念苏子国,那是国人才会做的事。唐虞稷将他想法向几人一说,几人的想法其实都差不多。但,形势比人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唐虞稷见众人脸色不是太好,安慰了一句“或是吾多想了也未可知”又静静的过了一刻钟,祭仲这才露面。“世子方至温,诸事繁忙,无暇相见,特遣臣来招待诸位大夫,还请诸位大夫莫要因此而见怪,谨谢之”说的很客气,礼节很到位。众人自然不会责怪,也不敢责怪。而且能祭仲出来接见他们,已经很给面子了能留在这继续等的,都是不知脸皮为何物的人,对这点小不愉快并不放在心上。“不敢,祭大夫能拨冗相见,已是难得,吾等岂敢言怪”对于这些人的识趣,祭仲满意的捋了捋胡须。“诸位大夫前来,可有要事”祭仲故作不知。“吾闻郑军辛劳,特来为世子献金千镒,粮秣二十车以助世子劳军”唐虞稷直接开口道。说完,他的心都在滴血,这可是他家族在温邑积累这么多年的大半身家。祭仲听完,就差没在心里感叹有钱人啊接着,其他人也纷纷送钱送妹子送粮秣。听得祭仲心里都乐翻了,这特么的太赚钱了好吧面对这些人的输诚,还不好拒绝,祭仲只是谦虚了一句,立马就有不少人就差没哭着喊着,郑国爸爸,您就收下我们卑微的诚意吧钱一送到位,话匣子自然立马就打开了。有钱人能使鬼推磨,这可不是说着玩的。于是,祭仲很快就把郑忽和苏子上父之间发生的小不愉快讲了出来,并且眯着眼看着众人,看看谁愿意来捧郑忽的臭脚捧臭脚暂时算是朋友,就如赵高指鹿为马那样,说马的都是自己人,说鹿就去见先帝吧唐虞稷暗道了声果然,然后直接将原本已经不多的节操丢到一边,对祭仲道:“苏子上父败军之将,竟敢无礼至斯,可杀也”祭仲点点头,这个是朋友。唐虞稷也是没办法,一个家族的人跟自己的节操相比,哪个更重要,这个就不必说吧既然有了人带头,其他人也生怕落人后,纷纷开始批判苏子上父如何如何不是就差没把苏子上父说成头顶长疮,脚底流脓的超级大坏蛋。若是郑忽在此,肯定会感叹一句“节操啊”第一百六十一章 恩威并施直到晚上,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之后,温邑中的各家家主才结伴离去。不过,大多数人心头却沉甸甸的。在郑军明晃晃的刀枪逼迫之下,他们没得选择,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归顺郑国。归顺之后会面临着什么样的情况,他们这些人心里都没底。虽说祭仲多次强调郑国一定会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但是,这种保证有多大的可信度,谁也不清楚。他们又不是什么小白。事实上,在苏子国灭后,在温邑扎根生存的家族就没有一家是好相与的,不然,早就被其他家族给瓜分了。所以,对于郑人的保证,他们是持怀疑态度的,除非见到郑人的实际行动与他们的保证相一致。否则,他们是不会轻信任何人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甚至已经开始动了其他念头。一旦郑人的保证不作数,他们就准备搞武装暴动。以苏子国为号召,发动国人反抗郑人的统治。当然了,在郑国大军驻留在温邑的这段时间,他们肯定不会和郑人正面硬杠。非但不会硬杠,还会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好言好语的陪笑着,用以麻痹郑人。一旦郑人的大军离开归国,那么,一切还不都是他们这些人说的算。只要能保证他们的既得利益,即便再次勾结赤狄,那又算的了什么这些,自然是最坏的打算。若是郑人果真信守他们的承诺,这些人虽然对郑国仍然有些排斥,但捏着鼻子也能认下。就怕郑人说话不算话啊这是不少人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待吾归家后,邀某某过府一叙”很多人都情不自禁的如此想道。这些人心中的想法,郑忽和祭仲却是无法得知了。此时,城守府偏厅,祭仲正和郑忽汇报着与各家相见的具体情况,以及商议下一步的对策。通过这次与各家的接触,祭仲得到了不少在原先的情报中没有的新情报。比如,在原来的情报中,某家与某家矛盾很大,但通过接触,试探,祭仲却发现这两家看起来对立,其实很有可能私底下有勾连。再如,提到苏子上父与周王室关系暧昧时,有人虽然看起来义愤填膺,却目光躲闪。还有,当提到赤狄时,有些人显得不是那么自然。这些表情和动作,或许很微小,而且被某些人掩饰的很好。但是,祭仲是什么人那些人的表情动作怎么可能会瞒过他的那双眼。郑忽听完祭仲的对汇报,也暗暗庆幸,庆幸自己让祭仲去和这些人接触。如果是他去这些人接触,真不一定会比祭仲做的更好。情况既然已经了解到了,接下来就是该如何处置了。按照郑忽和祭仲之前商议的,不服郑国管束的,和赤狄私下里有勾结的,都必须死,这是毋庸置疑的。剩下的通过分化瓦解,使其不能形成合力,然后再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也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苏子上父以及他的家族。苏子上父不能杀这是肯定的,但是,若将他驱逐出境,郑忽又怕他上蹿下跳,是个隐患。若是将之囚禁,这苏子上父可是苏子仅存的一脉,事情要是传了出去,温邑内的国人肯定会有不满,届时,郑国在温邑的统治会因此而不稳。同样的,还有苏子上父的家族,不将这个家族清除,留在温邑始终是个隐患。若是将之清除,要知道苏子上父家族至今仍奉祀着苏子国的先君。这一动就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国人不满甚至暴动就不用说了,关键还有可能引发各国的干涉。要知道,此时即便是灭国也不能绝祀,这是列国普遍奉行的价值观。一旦这个价值观被人践踏,那么,自然会有号称“仁义之国”的国家强加干涉。甚至周王室都会站出来号召各国响应。以那几个和郑国敌对的国家的尿性,他们巴不得郑忽这么做呢尤其是蔡国。像郑庄公灭许时,都没敢绝许祀,仍旧让许叔居许都奉许祀,郑忽自然也不敢开这个头。于是,郑忽把他的担忧原原本本的告诉了祭仲。祭仲也感到了事情的棘手程度。沉吟了半晌,不太确定的向郑忽建议道:“不如,依君上伐许故事如何”意思就是借鉴郑庄公伐灭许国之后,一面让许大夫百里辅佐许叔奉许祀,一面又让郑大夫公孙获率军驻扎在许国国都,用以监视许叔和许人。郑忽沉吟不语,按照郑忽的真实想法,他是想把整个苏子一族全部强迁到新郑附近的,这才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办法。但问题是,这个办法至少在当前的境况下是行不通的,也只能等郑国在温邑的统治稳固之后再作打算了。“如此,便依祭大夫之言”郑忽终于还是有些不甘心的回道。“依祭大夫之见,何人可佐苏子上父奉先祀”这个人选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近距离监视苏子上父。就像郑庄公为什么会让许大夫百里辅佐许叔虽然史书上没讲,但是这却不难猜。联系一下北宋灭亡后,金国为什么会立张邦昌做皇帝就知道了。因为张邦昌是投降派。所以,左传上记载的只有人名的那位许大夫百里其实就是个带路党。不然的话,难道郑庄公还会给许叔选个大忠臣吗这样的事,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做,更别说郑庄公了。所以,郑忽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让祭仲给他推荐一个暂时可用的投降派。“唐虞稷或可用”祭仲在心里考量了一番,向郑忽建议道。这不单是因为唐虞稷送钱送的最多,更因为,祭仲在方才刚结束的会面中发现,身为温邑第二大家族的唐氏一族和苏子一族的矛盾不小。这样一来,用唐氏一族来牵制苏子一族正好合适。如果能将两家的矛盾彻底激化,那便更好。因为这样,唐氏一族若想继续生存下去,只能来求助郑国。郑忽听完祭仲的解释,满意的点了点头。第一百六十二章 誓将去汝第二日,郑忽按照与祭仲之前的商议行事。一改昨日的难得一见,特意在城守内摆下了宴席,邀请温邑城中各家家主前来一叙。邀请的理由自然是为昨日的失礼谢罪。这话虽然说的好听,但温邑各家又不是傻子,对这套说辞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信。有心人联想到昨日与祭仲的会面,加之其他的一些细节,感觉怕是宴无好宴。但即便如此,也不得不接受郑忽的邀请,甚至还要备一份厚礼前去参加。毕竟话语权是掌握在有枪杆子的一方。一旦他们拒绝了郑忽的邀请,拂了郑忽的面子,都不需郑忽下令,驻扎在温邑的郑军士卒就能将他们毁家灭族。所以,这场宴会无论怎么恶心,也要笑着参与进入。只有这样,或许才能保住他们家族。郑忽摆下的这场宴会当然不是为了赔罪,恰恰相反,是为了杀人。他已经安排下去了,一旦各家进入城守府,那么郑军士卒便立刻前去将昨天那些不愿合作的以及和赤狄有勾结的家族全部捉拿起来。这些家族或许有的并没有和赤狄勾结,但最后都会被安上“暗结夷狄,祸乱诸夏”的罪名。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随着各家家主进入城守府,原本冷清的城守府渐渐热闹起来了。虽然这些人的眉眼间仍带着抹不去的愁色,但是,人多的地方总会让人感到些许的心安,心中的忧虑也得以暂时放下。不放下也没用,他们即便加起来也没有能力和郑忽掰腕子。故而,既来之则安之吧午时三刻,是郑忽定下来的宴飨时辰。凡被邀请到的各家家主自然无人敢迟到。此时,宴飨的时辰还未到,郑忽高坐于正堂之上,带着亲和的笑容与一众家主闲聊了起来。从天南说到海北,从穆天子说到西王母,听的众人都是一愣一愣的。回过味来的众人不仅为这位郑世子的博学感到惊叹,而且还觉得这位郑世子或许并非是一个不好相与的人。恰恰相反,这种亲和力只有一位真正君子才能具有。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气氛渐渐热烈起来,很多人心中原本的担忧在瞬间不翼而飞。只有少数明达世事的人,冷眼看着这一切,心中的不安更甚。午时三刻已到,郑忽结束了与众人的交谈,城守府中的女婢将已经准备好的飨食、美酒端到每一个案上。温邑地近黄河,味道细嫩鲜美的黄河鲤鱼自然就成了这场宴飨的主菜。说起来,黄河鲤鱼的大名在中国可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诗经上所谓“岂其食鱼,必河之鲤”这意思大致就类似于不到长城非好汉,没吃过黄河鲤鱼就不过真正吃过鱼。由此可见古人对黄河鲤鱼的推崇程度。郑忽这还真是第一次吃黄河鲤鱼,在后世,一条野生的黄河鲤鱼能被炒到天价,郑忽自然是无福消受。吃,当然不是这场宴飨的目的,是以郑忽稍微吃了几口,又接下了几人的敬酒,便示意众人安静。有人不明所以,有人在心中暗道了声果然。郑忽自然没空去考虑这些人是何想法。但是,他接下来的话却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感到胆战心惊,两股战战。“蒙

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郑王天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