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郑王天下》最新章节。
天子之惠,以苏子国十二邑地赐郑,故温,郑地也”说完这句,郑忽稍微停顿,扫了一眼在场的众人。被郑忽扫过的人,都暗暗心惊,这难道是要搞清算吗还未来的及回应,却又听郑忽紧接着说道:“温虽为郑地,然自温入郑,未尝有一日宁也是寡君之德薄无以佐民绥远欤亦或硕鼠之流内行诈伪,外结夷狄祸乱我之北疆欤”话说到这里,已经是相当之不客气了。就差没指着在场人的鼻子说,我怀疑你们跟赤狄有勾结。在场众人心中暗暗叫苦,急忙想要否认,生怕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再也没有活命的机会了。互相看了看,又抬眼偷偷打量了一下郑忽,终究没人敢第一个站出来冒头。“今日特邀诸君至此,一来为忽昨日之无礼致谢,二来嘛则是让诸君认识认识藏身于温邑之中硕鼠”说到这,有些人已经坐不住了,但是看看了堂外手执兵刃的郑国士卒,终究没有敢起身。“祭大夫,拿人罢”“唯”于是,祭仲按照原先的商议指挥士卒一一将人拿下。被拿下的人没有不喊冤的,未被波及的也没有不暗自庆幸的。总之,一场好好的宴会到现在是气氛全无。即便是未被拿下的,心中在侥幸之余,多少还是有些担心的。不过,这些担心很快就变成了狂喜。“诸君皆为明理之人,知大义,不与夷狄通,此诚可敬也,故忽愿言于父君,以册命嘉奖之,以示来者”这就是要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了,在场众人无人听不明白。“世子厚恩,吾等谨谢之”郑忽摆了摆手,接着道:“今日宴邀诸君,本为赔礼,却未料竟生出如此波折,牵累诸君受惊”“不敢”众人连忙回道。“忽初至温,身无可名之物,仅以彼辈之土地人民作赔礼之用,诸君归家皆可自取,还望诸君莫要嫌弃”这就是赤裸裸的挑起他们之间的内斗了。什么皆可自取,不就是谁抢到就是谁的吗这个道理,在场的人就没有不明白的,但是,明白有什么用,自古财帛动人心,这么大一块肥肉,你不吃,别人就会吃。与其便宜别人,不如便宜自己。所以,即便知道这是郑忽设下的陷阱,但是他们依旧会往里面钻。“忽还有一事须向诸君言明,苏子虽为我所败,然其为有苏之后,吾实不忍见有苏无祀,恸哭于地下,故吾仍以苏子为温守,使奉有苏之祀,以唐君讳虞稷为守丞佐之,以我郑大夫苟君讳灵为守尉,屯驻温邑以备非常”众人知道这些事肯定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唯”郑忽的这一套组合拳打下去,不但苏子上父会被架空,温邑余下的几家也会陷入到内斗当中。加之有郑国驻军的存在,温邑再像以往那样兴风作浪的可能性已经不是特别大了。而这,正是郑忽乐见其成。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兵温邑问题虽未彻底解决,但郑忽采用的又拉又打,外加军事威胁的手段,暂时能够将整个局势给控制下来。想要让温邑完全属郑,并且让邑中的国人对郑国有归属感,这就需要时间的积淀以及持之以恒的善政。而这些已经不是郑忽所能左右的了。宴飨结束,郑忽特地在偏厅召见了唐虞稷,说了一番勉励的话,又许了诸多未向众人许诺的好处。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好处不给足了,仅凭几句可有可无的好话就想让人死心塌地的帮忙做事,那怎么可能唐虞稷不是一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不会因为郑忽的两句好话就热血沸腾,从而心甘情愿的粉身碎骨,为王前驱。他们这种人眼里只有利益。郑忽对此是心知肚明。当然了,好处许足了,安插眼线自然也是必不可少。不然仅凭几句保证,郑忽如何能够相信此人不仅如此,郑忽还稍微暗示了要将其嫡子带回新郑的想法。唐虞稷心中虽有不满,却未敢反对。质子这一制度,自古就是取信于人的不二良方。唐虞稷心里也明白,如果他拒绝了郑忽的提议,那就代表他心中有鬼,既然有鬼,郑国又岂能容他所以,他不仅不能拒绝郑忽,还得对郑忽的决定感恩戴德。听起来很讽刺,但事实就是如此事情谈完,郑忽便找了个理由将人给打发走了。接下来,他还须和祭仲等人商议分兵的事情。毕竟,他的任务是平定苏子国十二邑。温只是这次出征的第一站。按照原先的商议,拿下温邑后,大军就要分而为二了,一路由祭仲率领,一路由郑忽率领。这是既定政策,没必要再拿出来讨论。关键是行程日期,两路人马必须得在事先约定好在陉邑会师的日期。这个是重中之重这不仅是因为分兵之后,两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无力征伐赤狄部落,只能等待另一方的到来。更是因为此时通信不便,只能事先约定好期限,若有一方未按时到达,那么,另一方便知对方可能在途中出现了变故,从而率军前往援助。制定期限不是一件小事,必须得把方方面面的因素考虑在内。路程、行军速度之类的就不用说了,关键是必须要对败敌的时间有个较为精确的估算,对其中可能发生的状况也要计算在内。所以,这个时间并不是那么容易估算。“温事已定,明日大军即出温,祭大夫以为当以几日为期”祭仲面色严肃,掐着手指,在心中默默推算了起来。良久,才道:“吾引军东向,十日必可平州及欑茅,与世子会于陉”“那便以十日为期”郑忽当即将日期定下。他向西攻打另外三个邑,行程并不算远,兵力也算不得太强,若不是原、樊两邑情况复杂一点,根本不需要十天时间。即便原、樊二邑情况复杂,十日之内,郑忽也有把握赶到陉邑。主要是祭仲率领的另一路人马。这路人马虽然只需攻打州和欑茅二邑,但路途太远。由温至欑茅,再由欑茅至陉,行程差不多是郑忽这一路人马的两倍还多。在这种情况下,郑忽自然要以祭仲的预估时间为准。最重要的时间已经敲定,接下来要确定的,是在温邑留驻多少人马为宜温邑是大邑,而且又是曾经的苏子国国都,人马留少了,若遇突发情况,恐怕难以应对;留多了,对征伐赤狄不利。“以祭大夫之见,应以多少人马驻温为宜”“以臣愚见,五十乘足矣”祭仲捋了捋胡须,一字一句的道。“若事有缓急,五十乘恐不足以御奸”郑忽无不担心的道。五十乘也就是不到一千人,就这点人马留在温邑,说实话,郑忽真不放心。无它,温邑各家,即便是郑忽拉拢的唐家,跟郑忽也不是一条心,在这种情况下,就留下这么点人马,郑忽能放心那才奇怪了谁知道,他们在郑国大军离开之后会不会先调转枪口,然后再分赃“世子多虑了,温地各家必不敢于世子去温伐狄之际,借机生乱”“何以见得”郑忽反问道。“其一,温邑各家虽有二心,然人心不齐。其二,我大军暴露于外,各家于此时生乱,真以为吾之刀剑不利乎其三,唐氏遣质子,必会尽力维持”这些,郑忽自然也明白,但身为一个上位者,对于人心这个动心,从来不会不信,更不会全信。像温邑这种情况,只要没有将温邑各家全部铲灭,对这些人无论使了何种手段,郑忽心中多少都是有点不安的。这完全是出于一个合格的上位者的多疑,对于人心,他们这些人不会不信,更不会全信。他们玩弄人心以达到稳固自己统治的目的,却时常会对自己的手腕感到不自信。毫无疑问,郑忽在此时就陷入到这种矛盾之中。祭仲似乎也看出了郑忽的忧虑。“世子若仍不放心,不若遣制邑兵马暂为镇守,待我军归国之日,再遣兵驻留”祭仲也是没办法,很明显,不能再在温邑耽搁下去了,在温邑驻留的人马更不能留下太多,多留一人,伐赤狄的胜算便减一分。郑忽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才道:“不必,便以五十乘驻温罢”他虽然纠结,但是很快作出了决断。取苏子国之地确实很重要,但伐赤狄取恶金更重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道理他还是知道的。再说了,制邑是郑国的一道屏障,其中的士卒兵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调动的。温邑固然要紧,但还未要紧到到非调动制邑兵马的时候。若温再次叛乱,大不了等他们征伐赤狄之后再行平叛就是了。“唯”祭仲应道。事情已经商定好,天色也不早了,郑忽便嘱咐几人下去休息,毕竟,今天唱的这一出大戏,几人都耗费了不少心力第一百六十四章 陉人郑军攻打温邑,重伤加身亡者三百余人。其中,以北门之战最为惨烈。由于温人近于郑军的二倍,且郑军前期孤立无援,导致郑军死者八十五,重伤者近二百,其余自祝聃以下,几乎人人带伤这个战果自然是无比辉煌的,不过,问题是此时是冬天。在冬天,一旦受伤,伤口是很难愈合的,而且天寒,伤口很容易被冻伤,这样一来,轻伤者也就罢了,重伤者很容易身殒。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郑忽不懂医术,对于那些重伤的士卒也是束手无策,只能将之安顿在温邑中修养,延请良医来医治,同时嘱咐以酒消毒。至于能不能活下去,只能听天由命郑军从新郑出发前八千余人,车马四百余。至今除驻留于温邑的车马及重伤身死者外,尚有兵车三百五十乘,卒近七千。离开温邑后,郑忽和祭仲各领兵车百五十余,卒三千余踏上了平定苏子国十二邑的征途。说是十二邑,加上温、隤也不过七邑而已,其他几邑,待平定这七邑后皆可传檄而定。十日后,郑忽率领大军在接连平定絺、原、樊三邑之后,赶到陉邑与祭仲会合。陉邑地近草中戎和骊戎以及赤狄,经常性为其所扰,为了抵御戎人,不得不选择亲郑。除了郑国,他们也没其他选项。周人除了还保留了大义名分外,在与戎狄的作战中,基本上屡战屡败,自顾不暇。事实上,周人自宣王丧南国之师后,周人在抵御戎狄的战争中已经落入了下风。幽王的那一败,更是将宗周仅存的精锐消耗殆尽。平王东迁后,仅靠成周八师那些殷民组成的军队,也就堪堪维稳而已。就是桓王到处插手别国国事,靠的也不过是畿内小国的兵力和大义名分而已。所以,陉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亲近郑国。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看着陉邑夯土城墙之上留下的一道又一道属于战斗的痕迹,郑忽心中可以想象的到此处曾经究竟发生了怎样激烈的战斗。郑忽没有任何时候感觉比此刻更加接近于诸夏先民,接近于诸夏诸夏先民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一种心灵上的震撼,更是血脉上的归属与认同。管仲所谓“夷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诸夏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夷夏杂居的此时,诸夏更是一面旗帜,一种文明,一个圈子。而郑国至少在此时是处在诸夏文化圈的核心,因为郑国占据的中国之地,是诸夏真正的正宗之土。不说别的,就以新郑而论,新郑在黄帝时期,为有熊国,夏、商两代皆为其王畿。所以,此刻郑忽心中怎么一个任重道远了得“入城罢”纷乱的思绪萦绕了良久,郑忽终于下令道。陉人当听说郑忽一行将要伐戎,不仅对郑国兵马的入城没有丝毫反感,反而表示了欢迎之意。实在是他们深受戎狄之苦久矣当然了,必须要讲到的是,此时的戎是戎,狄是狄,也唯有晋国戎狄不分,皆曰狄。一般而言,在此时,东方曰夷,如齐国之边的莱夷,南方曰蛮,如楚据南蛮之地,西方曰戎,如郑忽将要征伐的草中戎,骊戎,以及郑忽助齐时,所伐之戎,北方曰狄,如晋国东有赤狄,西有白狄。戎和狄在衣服上也很好区分,以动物毛皮作衣服的是戎,以动物羽毛作衣服的是狄。而此次郑忽若欲取台谷之恶金,则必先经过草中戎,骊戎,然后才能伐赤狄。因为台谷之地现在是在赤狄的势力范围。而草中戎和骊戎两个部落正好在赤狄以南,陉邑以北。这就是意味着,郑忽伐赤狄必须得经过草中戎和骊戎。在这种情况下,郑忽的内心深处最想唱一处假道灭虢的戏,但碍于不知道草中戎和骊戎内部的情况,不知道此事是否可行“看来要向陉人了解一下具体
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郑王天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