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郑王天下》最新章节。
不愿第一个露头。而且来说,此事皆因郑忽而起,高渠弥所谓和几国开战,无论他的目的是什么,但总归是在维护郑忽。郑忽岂能不识好歹不过,若是真无人提及,他再硬着头皮陈明利害,甚至私底下和高渠弥谈心也不迟。“诚如高大夫之言,我虽不畏宋鲁卫蔡,战之亦或可胜,然我之强兵锐师久陷于中原苦战,攘辟戎狄之事,谁为我制之”原繁沉吟片刻,反驳道。郑忽听闻原繁之言,默默的在心中为他的这位伯父点了个赞,这正是他想说的。中原的几个大国,郑国虽然不惧,甚至能够打的嬴,但关键是此时灭不了啊而且他们的地盘也不好占,就占蔡国那一丁点地盘,蔡侯就能出个这样的幺蛾子,要是占宋国或是卫国的地盘,指不定得搞成什么样呢如果按高渠弥所说,郑国来回和这几个国家博弈去吧,打到最后,绝对是两败俱伤,谁也奈何不了谁。而且这也算是重走了郑国历史上的老路,和中原几个国家干过,和天子干,干到最后,郑国的霸业昙花一现。这岂是郑忽愿意看到的,此时猥琐发育才是正经,有能力也别浪,浪到最后绝对没有好下场。高渠弥虽有心反驳,但他也知道北进在郑庄公的推动下,已经成为朝野共识。他若出言反驳,极有可能恶了郑庄公,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故而,在原繁说完,他便将目光投向了郑庄公,等待郑庄公最终的决断。“此事确如原兄之言”郑庄公扫了一眼同坐在殿中的郑齐两国群臣,然后才缓缓说道:“宜以智不以己”于是,此次曲阜之行的基调就这么被定了下来。高渠弥闻言虽然有些失落,但是也很快调整了过来,郑国国策的根本性转变,他是清楚的,当时也是持肯定意见。所以,也谈不上怨恨,国策如此,自然一切都要围绕国策转,这是为政的根本。这个道理,他岂会不明白“唯”郑忽及郑国群臣皆同声应道。基调既然定下来了,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就是围绕着此次曲阜之行可能遇到的责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反击。这也是今日郑齐两国智囊齐聚的原因所在第一百九十三章 王室其将卑乎“天王,郑伯为人惨刻少恩,非忠顺之臣,先时天王欲夺其政,郑伯常深恨之,后虽请辞,天王又加赐彤弓抚其心,其势稍安。然今天王若信虢公之言,使其后不得安,郑伯愤怒,必有跋扈之举,愿天王虑之”洛邑王城,后花园中,周公黑肩跟在周桓王身后,再次力劝道。自从上次虢公为周桓王画策之后,周桓王便遣人前往商丘与宋、卫、蔡三国接头。除卫国因为有公子伋在的缘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外,宋蔡很快跟天子使者打的火热。目的都差不多,经过几轮的相互试探,很快在私底下便达成共识。周桓王需要宋、蔡两国摇旗呐喊,宋、蔡两国需要王权的加持。狼狈为奸,相互利用,没有什么不妥的。经过私底下的协商,宋、蔡两国请求天子派遣有分量的王臣前往曲阜主持此次与郑齐两国的相会。名为主持,其实就是过去拉偏架的,必要的时候,挟天子之命亲自下场。此事,宋蔡两国不仅未告知齐国,甚至连公子伋都不曾知晓。目的,自然是为了打郑国一个措手不及。周桓王听到使者的回报之后,很高兴,当即授虢公林父以决断之权,使其前往曲阜主持。此时,虢公林父正在作出发前的准备。周公黑肩得知消息后,立刻赶来再次劝谏。一改之前不断提及郑国功劳的劝谏方式,直接将利害陈明,希望天子能够幡然醒悟,不要去招惹郑国。这一番话,周桓王确实听到心里面去了。背着手又向前走了几步,周桓王霍然转身,对周公道:“郑久制周政,假朕之柄而擅行征伐,威凌王室,朕不能坐受其制,周公勿复言”周公黑肩不死心,再次劝道:“臣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郑伯之叛道也,已非一日,天王知之,天王虽病郑之弊,然郑之强于天下,王非敌,宋蔡亦非敌也。”“臣尝闻乡人曰:国无恒坚,必有病时,天王不于此时修德自坚以待郑之病,而谋于宋蔡,此危国之举也,不可不查。”“且臣闻郑伯欲以北进而逐戎狄,此非害于王室,而实有利之,郑构难于戎狄,强兵劲旅久顿于戎狄之地,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苟郑不敌,必臣于王,王不遣一车,不射一矢而臣郑,天下诸侯谁不畏之,王室之威自固矣何必以身置险”周公黑肩为了劝说周桓王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总之,归结起来就一句话,希望周桓王不要和郑国刚正面。周桓王沉吟了半晌才道:“卿虽言之有理,然苟郑胜于戎狄,王室将如何自处朕意已决”周公黑肩闻言默然,他知道天子是真下定决心要和郑国硬刚了。再劝说也没什么用了,反而是自取其辱。“王室其将卑乎”周公黑肩在心里默默的思考着这个问题。作为世代在王室任职的周公一族,周公黑肩太了解郑国的尿性了。郑国自桓公、武公至而今的郑伯,就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忠臣,都是不世出奸雄桓公看王室不行了,利用自己的权柄为自家寻找后路,中途弃船。武公东迁以后,不断蚕食成周王畿,以至于到了平王都忍无可忍的地步。以收回虎牢关以东的赐地相威胁,这才让郑武公稍稍收敛。但不管这两位郑国先君怎么和王室对抗,对于王室的忠诚还是存了一些的。不然,桓公何必保幽王,武公何必尊平王。而到了当今的郑伯,对于王室的忠诚,大概是全被狗给吃了。王室只要有稍不如其意的地方,动辄以言语相威胁,威胁不奏效,立刻便有凌上之举。王室的威严在其眼中,就是个笑话。除非天子自愿当提线木偶,不然周郑之间的矛盾根本就不可调和。天知道,周公黑肩这些年来为了维持两方和平相处的局面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今,天子终于还是要和郑国撕破脸了。但问题是,郑国的强大不是说出来了,是实打实的打出来。天子这样激怒郑国君臣,王室未来堪忧啊周公黑肩不无忧虑的想到。不过,事已至此,多想无益亦无用。当务之急是加强王畿守备,谨防郑伯有凌上之举。当然了,周公黑肩并不认为郑伯会公然攻打周王畿泄愤。王室的威严的还没有败坏到能被诸侯明面上任意欺凌的地步。但小动作应该是少不了的,像以前那样割个麦子,或者学习武公时蚕食王畿的土地。在周公看来,如果天子真派虢公前去曲阜,激怒了郑伯,以郑伯的为人,蚕食王畿领地的可能性更大一点。所以,身为王卿士,在劝谏不利的情况下,周公黑肩只好就此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向天子提个醒,并劝天子提高警惕。“天王既心意已决,臣不敢再谏,然臣曾言,郑伯跋扈,苟使其后不安其生,郑伯必有逆上之举,愿天王知之,亟修守备而待之,防患于未萌”“卿之言不无道理,此事便由卿亲自操持,必不可使郑寤生有可乘之隙”周桓王也和周公一样,想到了郑庄公命人割温邑之麦那件事。事情虽不大,却着实令人恼怒。堂堂天子,竟然连自己碗里的食都护不住。“唯”周公赶忙应道。事实上,周公作为王室老臣,周桓王对其还是相当信任的。毕竟周公一族世为王室冢宰,对王室的忠诚那是杠杠的。不然,周桓王也不会授其政。“再者,召令国人谨防郑人侵我”桓王自然也是知道郑人是什么尿性的。发动国人防范郑人,也算是多加了一道保险。况且成周国人对郑人本来就心存不满。桓王刚即位时,不仅是桓王像撤换掉郑庄公,成周国人也是这么想的。虢公的上位,也有成周国人的影子在里面。所以,桓王此举完全在情理之中。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第一百九十四章 鲁国君臣的反应鲁都,曲阜。曲阜建于洙、泗、沂三水交界处。曾为古奄国国都,周公受封鲁国后,留周辅政,命其子伯禽制奄,并辖殷民六族。奄民不服,勾结淮夷、徐戎发动叛乱,伯禽亲率师伐之,用刀枪将奄化鲁。这才有了而今的礼仪之邦鲁国。鲁国也是在列国中唯一一家有天子礼乐的国家。当初武王将周公封到奄地建鲁,目的其实并没有那么单纯。左右无非就是为了挟制太公望所受封的齐国。但问题是,天岂能尽如人意。正如伯禽初治鲁时,报政迟而太公望报政早,周公便感叹道:“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这个预言在而今隐隐有成真的趋势。鲁国在此时虽然依旧是中原大国,但是在与近邻齐国的对抗中,已经开始处于下风。无奈之下,鲁国只好把纪国拉到自己的阵营里来,共同对抗齐国。从隐公时起,鲁国就推动鲁纪友好,隐公更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纪侯。桓公虽然杀隐公,但是却延续了隐公时与纪国的友好关系。如果说郑国在中原是个不安分的国家,那么齐国在东方也是个爱折腾的主。郑齐两国折腾的目的其实都差不多,就是扩张领土。齐国一直明着宣扬复仇怎么怎么样,其实真实目的也就只能呵呵了。现在的齐侯一系又不是当初齐哀公的后代,要是没有当年纪侯进谗言,哪轮的到献公这一脉上位。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纪国还是当今齐侯一脉的恩人。当初之所以会打着复仇的旗号,一来是为了争取国人的支持,二来则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纪国距离齐国国都就隔了一条淄水,当时的纪国又是不亚于齐鲁的东方大国。不把纪国打趴,齐国可能就要亡国。后来的齐国国君在复仇的这面旗帜的号召下,逐渐取得了对纪的优势。但,人会有满足的时候吗答案是否定的。于是,齐国开始由自保向扩张转变。到而今,不但蚕食纪国领土,鲁国也未被放过。所以,纪鲁俩难兄难弟凑合到一块,那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且历史上还有一件非常值得玩味的事情。齐襄公使彭生拉杀鲁桓公的前一年,齐、鲁、纪三国盟会,鲁桓公试图调和齐纪矛盾。然后,鲁桓公就死了,要说这里面没有蚕食鲁纪二国领土的意图在内,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不过,总体而言,齐鲁两国此时还没彻底撕破脸,虽然私底下都是小动作不断。譬如鲁国,不但和纪国结盟,而且还和齐国北方的戎人勾搭到一块。据左传上记载,桓公二年,也就是上一年,鲁桓公与戎人会盟于唐。传所谓,公及戎盟于唐,修旧好也由此可见,鲁国和北戎的友好关系并非一日。此时,鲁国大殿中仅剩下鲁桓公、臧哀伯和公子翚三人。鲁桓公面有忧色的对二人道:“宋卫齐蔡郑五国旦夕即至,至而共论郑世子侵夺蔡地之事,二党相争,寡人该如何自处”公子翚道:“郑忽劫夺蔡侯而有其地,此所谓盗也且鲁,故周公国也,昔我先祖,笃行于义,诸侯顺之,先祖垂德如此,后世子孙岂能背先祖之德乎”“郑之为无道也,公然盗夺同宗之地,此风绝不可纵,值此之时,君上宜宣施以大义,返郑以大道,昭诸侯以明德,愿君上虑之”公子翚当初与郑忽有争次之仇,遇到这么好的落井下石的机会,他岂能放过况且公子翚此人靠战争起家,隐公四年时,不顾隐公反对,帅师会诸侯伐郑,击败了郑国的步兵,取郑之禾而还。后来郑庄公假命伐宋时,他又再次帅师会郑齐二国,伐宋而胜之。连战连捷,让本就有些跋扈的公子翚气焰更加嚣张,根本就不把当世的几个大国看在眼里。与郑国结怨在他眼中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打一场也就是了,反正郑国是他的手下败将。再加上他助桓公弑隐公,坐上了他梦寐以求的鲁国正卿的位置,此时正是他意气风发的时候,不大展一番手脚怎能显示他这个正卿的权威。臧哀伯闻公子翚之言,向鲁桓公谏曰:“不可”“郑虽无道,然君上尝与郑盟,曰:无相犯,君上若助宋卫蔡三国,是背盟也君上苟背盟,则郑有辞,郑与齐党,郑联齐师伐我,齐师旦夕可至,刀兵加于我,此非社稷之福也,不如持中”公子翚反驳道:“臧大夫之言谬矣,君上虽与郑盟,然我未尝侵郑,不过申以大义而已,郑有齐党,宋卫蔡亦为我党,苟郑伐我,臣愿结三国之师伐郑,又何虑焉”“公子言过矣郑,大国也,尝败卫,伐宋,掠
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郑王天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