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m.xiaoshuodawang.com

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郑王天下》最新章节。

上,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后面的路确实是比前面的路轻松好走的多。想当初,他靠着一点一点的积累,以及上天的眷顾才走到而今这一步。接下来,他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处理问题就可以了。这倒不是他灭了曲沃武公,就自我放松,失去了斗志。而是晋国周边的国家需要他这么做,太过锋芒毕露了,只会给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现在不是他树敌的时候,而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晋国乱了这么长时间,不好好恢复恢复怎么能行所以,郑忽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和晋国周边的国家达成协议,消弭兵祸。虢、虞两国就不用说了。其他的像梁、芮、魏三国,此时曲沃武公已死,维系三国联合的纽带已经不在,三国的联合宣告破灭是必然的。既然如此,化干戈为玉帛,不止是郑忽乐意看到的,三国国君同样也乐意看到。即便是梁伯,虽说曾经与曲沃关系极为亲密,还历数过郑忽的十大罪状,但是在曲沃已经作古的情况下,梁伯也肯定乐意和郑忽所控制的晋国交好。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现实。地球留了谁都照转。输家从来不会被人铭记一代新人换旧人嘛,没什么不能理解的。无论如何,郑忽已经决定修补与三国之间的关系了。晋国不能这么一直打下去。老虎也需要打个盹来恢复一下体力不是至于以后郑忽会不会翻旧账,那就是以后的问题了,不在当前考虑的范围之内。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天,郑忽便遣使到梁、芮、魏三国通报曲沃武公已死的消息,同时就歼灭三国联军的事情向三国告知一声。赔礼道歉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几个人联合起来揍你,却没干过你,最后你反而因为几个人没干过你而深表歉意。全天下也没这样的说法。没有出言威胁,已经是很给三国国君面子了。讲道理,若是三国国君足够懂事,都应该在得知消息以后亲自到晋国来向晋侯道歉,以防止被报复。不要以为郑忽现在的兵力有些吃紧,三国就不怕郑忽。事实恰恰相反,兵力吃紧,那是郑忽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其他国家的人并不知道这事。不仅不知道,而且还认为郑忽比以前还要强。这才过了多长时间,先灭曲沃,再灭贾、杨、霍三国,到如今把曲沃武公纠集的梁、芮、魏三国联军也给灭了。如果不是兵力足够强,怎么可能能做得到。而且,郑忽领导下的晋国接连打了三次大胜仗,士气人心正盛,不是可以力敌的时候。这才是晋国周边国家的真实想法。所以,应该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在此时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只要晋国抛出橄榄枝,相信无论是梁国还是芮国和魏国,都很愿意接住的。在这个时候,没有人会犯傻。小国想要生存,就只能依靠大国。就是之前梁国为什么要和曲沃交好,不就是看中了曲沃这只潜力股嘛。却没想到被郑忽给截杀了。晋国是汾水流域的大国,之前晋国内乱,自顾不暇,更没空搭理周边的小国。这让周边的小国可能有些放飞自我。在晋国内乱的这段时间,一度摆脱了晋国附庸的地位。现在晋国统一了,重新确立一下汾水流域的霸主地位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的。毕竟,这个霸主的地位,是得到天子背书的。派遣出使者之后,郑忽没有回翼,反而去了曲沃。这是他第一次前往曲沃,当然了他并不是空手而去的。他是亲自率人护送着曲沃武公和狐突的棺椁而去的。曲沃武公死了不假,但是他还是能为郑忽的事业发光发热一下的。这种假仁假义,假模假样的招式套路,郑忽完全是跟刘邦学的。刘邦和项羽相争的时候,恨不得掐死项羽,以万户侯悬赏项羽的人头。等到项羽一死,刘邦亲为其发丧,哭甚哀。你还别说,就这一套作秀,还真俘获了一大批人心。其实也不能说是作秀,因为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对项羽,项羽治下之民的定位问题。刘邦击败项羽,就意味着他成为了伟正光的一方,但问题是你刘邦伟正光可以,却不能总拿项羽当垫脚石。这样,项羽原本的治下之民肯定是不答应的。所以,刘邦为项羽发丧,其实就是解决项羽以及项羽治下之民的定位问题。左右无非是告诉天下人,项羽虽然败了,但他可不是什么乱臣贼子。他在反秦的暴政中还是有功的。这也是太史公敢写个项王本纪的原因。同样地,郑忽为曲沃武公发丧,也是这么个目的。不能总让曲沃以及原来曲沃控制下的晋人戴着一顶乱化之民的帽子。这样下去,不利于晋人内部的团结,更不利于休养生息。相比于项羽,曲沃在晋国的定位问题,其实是难理清的。在翼城的眼中,曲沃就是不折不扣的逆臣。这次郑忽为曲沃武公发丧,也没准备为曲沃武公辩解什么。也没什么好辩解的。他为曲沃武公发丧,在事实上就已经是为曲沃站台了。以后也不会再有人揪着曲沃叛乱的帽子不放,这就足够了。第三百二十七章 顺其意成周,洛邑。这段时间,天子即便是寻欢作乐的时候,也未能完全尽兴。这种情况,从虢公从虢国回来一直持续到现在。倒不是完全因为虢公和周公规劝他不要荒废政事。当然,也有一点这方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主要原因在于,虢公竟然劝他授予郑忽晋国的执政之权,亲自下场,为郑忽在晋国的权力背书。这让天子有些接受不了。讲道理,默认郑忽控制晋国,已经是他足够容忍郑忽的胡作非为了。现在竟然让他承认郑忽的胡作非为是正确的。这一旦承认了,不就是等于鼓励天下的乱臣贼子犯上作乱吗他是天子,是名义上诸夏的最高统治者,他怎么可能能做这么事情这是在掘周王室赖以存在的尊卑根基啊问题是,虢公像被郑忽灌了迷魂汤一样,三天两头的过来劝他。他真的是不胜其烦。他虽然被郑氏父子二人搞得有些颓废,不太愿意过多的去处理政事,尤其是与郑国、郑忽相关的政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已经彻底的放飞自我了。一些大事还需要他来决断的。就比如虢公请求授予郑忽执政晋国的权力。他记得虢公第一次来请求他授予郑忽执政权力的时候,他说的很明白。“郑忽既已为晋执政,何须朕权授其柄”言下之意,是想让虢公回绝郑忽,你自己都已经制晋国之政,我授不授这个权力有什么区别吗我不授给你这个权力,你就会把晋国的权力还给晋侯吗既然不会,又何须多此一举换言之,他的意思就是,你郑忽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去吧,别来烦我。这话已经说的是相当明白了。奈何虢公就像是中了邪一样,还不死心,非得劝他为郑忽的权力背书。虢公说的也很有道理。“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今晋国为一,上奏于天王而告以功成,天王不加以尊崇之意,无以示来者,郑忽一晋之功大,非授以执政之权,不足以表称贺之心”若是其他人辅佐晋侯灭了曲沃,这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就是虢公不说,他也不会亏待协助晋侯统一的重要辅弼之臣。但现在这个辅弼之臣变成了郑忽,这就让他觉得特别的别扭。尤其是虢公的那句“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让他无名火起。你郑国当你的乱臣贼子也就算了,现在还把晋国这个曾经的大忠臣给祸害了。怎么着这是,不搞死他这个天子,不甘心是吧于是,第一次,他直接甩袖而走,也算是给虢公一个警告。本来,他以为事情到这一步也就不了了之了。谁知道,第二次虢公竟然拉上了周公一起来劝说他。接着,第三次,第四次若不是看在虢公忠心王事的份上,他真想把虢公的卿士之位收回。总是帮郑忽说话,他怎么能受的了。是嫌郑忽给王室造成的伤害还不够深吗其实虢公何尝不知道他的劝谏为天子所不喜。但是,没办法。一方面,确实是因为郑忽势大,虢国不得不仰其鼻息,虢公的确有为自家考虑的因素在内。另一方面,郑忽既然这么提了,天子还真是答应为好,不答应,谁知道郑忽会不会做出其他僭越的举动。不止是郑忽,难缠的还有郑忽他老子。要是郑伯知道了天子不许郑忽之请,不知道要闹什么事呢别看郑忽统一晋国基本上没有得到郑伯的支援。但,这并不代表郑伯不支持郑忽。自家儿子控制着这么大一片土地,而且很有可能最终化为郑土。以己度人,虢公觉得,若是他身处郑伯的位置,做梦都能笑醒。父子二人都不是好相与的,现在又面对着这么一大块肥肉,天子若阻止这父子二人吃肉,那还真得翻天就现在天子这小胳膊小腿,还是别跟这对豺狼父子闹别扭的好。不然,万一演化成不可收拾的局面,那就真的糟糕了。除了退让,天子真的没有更好的选择。与之有类似想法的还有周公。周公一直在郑庄公父子和天子之间扮演的角色都是和事佬。毕竟,周王室的实力在这摆着呢,很多事情其实是有心无力。像平王的时候,就一切顺其自然,不过多的去干预其他国家的政事。量力而行,在彼时,也就除了郑国,其他国家对王室还是相当尊重的。但是自从当今上位之后,过多的干涉其他国家的政事,让其他国家有些不满,尤其是对郑国穷究不放,导致郑国做出一系列的凌上之举,损伤了王室的权威。郑国的实力也在那摆着呢,不是谁想干倒就能干倒的。其实,这也不能怪天子,只能说天子有些急功近利了,想要急切的重振王室。扭转天下人对于上天已经厌弃周德的看法,不过,造成的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天子当初就不该一味的针对郑国,无论郑国的做法有多么让人气愤,但人家祖辈的功劳还在,贸然行事,只会给天下人留下一个更加不好的印象。可惜当初天子年轻气盛,不听劝,悔之晚矣现在郑忽控制了晋国,郑国的实力可以说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此时,更加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若是顺从着郑伯父子来,助长他们的骄傲情绪,让他们自己漏出破绽,周王室或许还有摆脱郑国欺凌的时候。一味的和他们对着干,只会让郑伯父子二人对王室更加不满,也更加清醒。所以,郑忽提出的条件还是答应的好。说起来也不算什么大事,反正郑忽已经将晋国权力窃夺在手了,做个顺水人情也就是了。而且,如此一来,郑伯父子二人,一为天下之强诸侯,一为天下之强卿。只会惹得列国更为忌惮。这其实会对王室更加有利。这是周公的看法。郑国发展到现在,王室想要遏制已经是不太可能了。既然这样,那就不如一切都顺着来,等他们自己出错。第三百二十八章 融合曲沃的那场作秀很成功。一个月后,身在翼城的郑忽接到了源源不断的从曲沃以及之前曲沃控制的那些城邑中传来的反馈。接到这些反馈之后,郑忽心内大安。这些不正是他想要的。只要原来曲沃治下的那些晋人不再反对他的统治,那么晋国的局势基本上就已经稳定了。没有什么事能比这件事更让他欣慰了。窃晋不仅仅是要窃取晋国的统治权,更重要的是要得到晋人的拥戴。没有晋人拥戴的窃权,迟早会失败。这是一定的。历史上的权臣很多,但最终化国为家的却很少,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得到小民的拥戴,统治基础薄弱。郑忽的目的从来都是当一个权臣,他自始至终都是为了成为一个窃国大盗在努力。现在他已经扫清了大部分的障碍,接下来最重要的,也是他所缺少的就是民心。与前面的那段路相比,其实后面的这段路更难走。倒不是说后面的这段路阻碍多,而是民心不是那么好收拢的。他和曲沃一系其实还不一样。曲沃终归是晋国公室中的一员,是真正的穆侯血脉。晋人无论在翼城和曲沃之间选择哪一方,至少都不用担心晋国的宗庙社稷问题。这就好比一个家族的两兄弟争夺族长之位,其他的族人无论站在那一边都不用担心宗族覆灭的问题。现在突然有个外人杀了争夺族长之位的两兄弟,在族内发号施

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郑王天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