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郑王天下》最新章节。
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了。确实是人才匮乏的厉害。像子令这种能深入民心的就更少了。郑忽归国之后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其中大多都牵涉到长葛民众的切身利益,这就需要有个人能深入的和民众交流,安抚民心。这种事情,郑忽不能总是亲自下场,要不然他还不得累死,而他手下的人,像邓方不太能拉下士大夫的体面,偶尔做做样子还可以,但是长久来做,肯定是不行。而陈奚,则是地方上的色彩太浓重,一个不慎,容易招致其他乡邑的不满,难以服众。这两人都不行,其他的人就更不用提了因此,这样看来,这个子令无疑是最佳的人选话虽如此,关键在于,不仅他郑忽需要子令,召陵,现在也算是郑国的边鄙了,也需要子令啊所以,郑忽现在实际上面临的选择是先公后私还是先私后公至于将子令留在召陵是否会出现叛郑的问题,郑忽从来没想过,他只要将公子辛丑带走,以子令的性格是肯定行叛郑之事,这是毋庸置疑的。无他,士大夫的信仰也岂是能轻弃的“要不,就将其带走”郑忽不太确定的在心里想了想。之后便又立刻否定了“不妥,不妥,这召陵好不容易才搞到手,要是真有个万一,那心血就白费了”“召陵不是邓城,邓荒虽然在邓城得民心,但是他只要还挂个邓城封君的名头,问题就不大”“而召陵则是民众只知子令,不知其封君辛丑,子令又不是召陵封君,所以,根本就没办法复制邓城的模式”“这样看来,还是将其留下召陵罢”叹了一声,郑忽最终做出了决定。第八十七章 布置第二日,辛丑从睡梦中醒来。早已等候在此的侍者将郑忽已在正厅设好朝食,正等着他前去消息告知。辛丑闻言有些着急,不能让长者、尊者久等,这是他舅父子令时常教育他的。急忙令身边的侍女伺候他穿衣,期间还催促了几次“快些”整理好衣冠,辛丑心中微定,面色平静的对传信的侍者吩咐了声“带路”一路无话,待到厅前,他看到郑忽早已经高居上首,他的舅父子令、那位泄大夫和邓城宰都已经在厅中安坐,正叙着话,仿佛就只等着自己的到来。辛丑见状,心中有些惊慌,撇下领路的侍者,小步快走,跨过门槛进入厅中,对着郑忽长身一揖。“劳烦世子在此久候,辛丑惶恐”郑忽笑着回礼,道了声“公子毋须如此,请入座罢”对于公子辛丑的姗姗来迟,郑忽也能够理解,总不能指望一个十岁的孩子,头天喝的醉醺醺的,第二天还能像个没事人一样。辛丑见郑忽没有怪罪自己,心中松了口气,又对着泄驾、邓荒和他母舅子令颔首示意,之后才走到已经为他预留好的下首左边的第一个漆案后跪坐下来。见人已到齐,郑忽命人将准备好的朝食端上漆案。边吃边聊“两国盟约曾言洪水以北属郑,今邓城、召陵二城既遵盟约,我也不会在此多留,待大军修整几日,便回新郑”用刀切着俎上的肉,郑忽抬起头来,笑着道。他才不会在意孔子所谓的割不正,不食的那一套“此次归国,邓大夫和辛丑公子便与我同去吧我会言于父君,让二位依旧食采于原邑”郑忽说话的时候,自然不会有人不识趣的继续吃饭。“唯”邓荒和公子辛丑同时应到。这本就是应有之理,邓城、召陵既然已经入郑,那么蔡侯原先的册命便做不得数了。只有重新得到郑庄公的册命,他们二人才能继续名正言顺的享受封君的待遇。甭说是他们,就是一国之君继位都要得到周天子重新签发的册命文书,才算是正统。只不过现在周王室衰微,很多诸侯不再搭理周天子,各玩各的就是了。邓荒此时心里有些不太平衡,自己累死累活才保住了自己的采邑,而辛丑小子什么都没干,却享受着和自己一样的待遇。当然这些想法也只是在心里想想,在私底下他或许还敢和郑忽撒泼打滚,抱怨几句,现在,他可不敢公然反对郑忽的决定。“至于子令大夫,就暂时留在召陵吧,一来辛丑公子的采邑还需要子令大夫代为打理,二来召陵新定,民心不稳,希望子令大夫能以安民导民为要,为郑固好这边鄙之地”“唯,陪臣必不敢望主上教训”子令现在算是彻底安心了,虽说辛丑会被带走,但这并不需要担心,郑国堂堂一个大国,再怎么不要脸也不会和一个稚子过不去。况且,郑国还是要脸的,至少子令是这么认为的。“召陵、邓城皆处郑之边鄙,又时常受洪水之害,地芜民困,我欲留士卒千人在此以备不虞不知邓大夫和子令大夫以为如何”驻军这是必不可少的,在新得的土地上不安置点自家的军队,怎么都会让人不那么安心。即便郑忽再怎么认为邓城和召陵不会反叛,那也并不妨碍他预防万一。邓荒和子令相互对望一眼,同时道:“唯,臣陪臣并无异议”“善”看着二人这么识趣,郑忽心里也很满意,他才不管这两个人是真无异议还是假无异议。“二位大夫高义,我代郑国谨谢之,我已在军中遴选数名怀瑾握瑜的君子,以助二位大夫打理采邑,二位大夫只管安心便是”郑忽更进一步的道。虽然这样有点得寸进尺的意味,但是无论是邓荒还是公子辛丑并无太多反抗的余地。因为他们能不能继续保留原有封地现在还不确定。是他们有求于郑忽,而不是郑忽有求于他们。所以,他们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这就是一个选项只有一个的选择题。果然,邓荒和子令引身谢道:“主上体恤下臣,臣陪臣感激不尽”郑忽笑眯眯的颔首,算起对二人的回应。至于公子辛丑,全程就是一个看客,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他年纪太小,采邑一直都是子令代管。见事情已经布置的差不多,郑忽这才将俎上的肉放进口中,不过确实有些凉了。众人见郑忽暂时再无命令下达,也开始拿起匕吃饭。这一顿饭,众人吃的是各有滋味,其余其中的滋味如何,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正郑忽是吃的香甜。不仅是和郑忽同坐的几位有喜有忧。蔡国国都上蔡,蔡侯此时也是忧喜交加。听着黥丑父的汇报,蔡侯已经知道洪水以北算是彻底入郑了。原本这对他来说算不上一件喜事,不过,根据黥丑父为他谋划的计策。一旦洪水北入郑,他就能够派出使者联络中原各国。在郑国将蔡侯在两国国君相会时对郑伯无礼,致使郑世子发怒兴兵的消息传出去之前。告知中原各国,郑国无道,于诸侯相会之时劫持寡人,侵夺我洪水以北之地,乞求大国能为我支持公道以此来占据道德制高点,这样,到时讨伐郑国也就变的名正言顺。蔡侯当初是同意黥丑父这个做法的,但是当听到这么大的一块土地已经不再归蔡所有时,他的心狠狠的揪了一下,真是切身的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心如刀割他现在恨不得立刻就派兵将割给郑国的土地给夺回来。不过,这也是想想而已,郑国军队的战斗力他又不是没有领教过。即便是上蔡的军队倾巢而出都不一定能留下在洪水之北的那郑国七千余人。压下了心中的怒气,蔡侯对黥丑父道:“黥大夫,事情准备的怎么样了”“回君上,派往各国的使者都已经整装待发,只等君上一声令下,便可立刻出发”“善,让二三子即刻出发,寡人不想再等了”蔡侯定了定心神,吩咐道。“唯”第八十八章 将归郑接下来的几日,郑忽分别在邓城和召陵安抚民心。期间,他不停的向两地民众重申,郑虽得地,但是绝不会更易原本的政令。希望民众能够安心耕作,勿为它念。为了能够得到当地民众的信赖,郑忽还专门出动大军,剿灭了几处时常流窜乡里劫掠民众的山贼水匪。不事耕作,为祸乡里的地痞无赖自然也没逃掉,都被郑忽一一惩治。甚至召陵宰子令的同产弟子白也没有逃过郑忽的“魔爪”,被郑忽强行驱逐出境。对于子白,郑忽也不好做的太过分,一来刑不上大夫,民心固然重要,但也得考虑到时代的局限性,当然像邓荒那种敢以剩饭招待郑忽的,杀了他都过分。二来则是子白好歹是子令的同产弟,郑忽也不愿让其对自己心怀恨意子令见郑忽态度强硬,也知此事绝无回旋的余地,叹了口气,无奈的遵照郑忽的命令将子白礼送出境。他心中对郑忽也谈不上什么恨,有的只是对子白不争气的恨铁不成钢。子白被驱逐之事一经传出,立刻在民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曾经被子白祸害过的家庭纷纷前来向郑忽表示感谢,以至于已经有不少人家在家中为郑忽立起了长生牌。一时间整个召陵的风气为之一肃,虽然还达不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治局面,但也算是民心安定,达到了诗经所谓的汔于小康的状态。事情传到邓城之后,亦引发了一个小的高潮,国人皆呼“邓城入郑,实乃天之所赐,邓民之福也”郑忽也没想到,他仅是驱逐了子白而已,竟能收到这么大的成效。只能感叹此时的国人还真是朴实无论怎么说,郑忽的目的算是达到了。他也是时候回郑了。留下千余人的军队,并与之约定留戍一岁,来年此时换防。这也是必须要事先声明的,留守在此地的军中士卒又不是本地人,加之邓城、召陵两地贫瘠,戍边辛苦。必须得考虑到他们的生理、心理需求。像郑忽未来的大舅哥齐襄公为什么会被杀,还不是因为给戍边的士卒约定往戍一岁,瓜时而往,及瓜而代,最后却没能实现诺言。导致士卒劳苦不堪又兼思乡,这才有了齐人连称、管至父勾结公孙无知,率众作乱,攻杀襄公于宫室之中的事情发生。自家大舅哥的教训,郑忽自然要汲取,千余士卒或许对郑忽造不成什么威胁,但是若其真发起狠来,邓城、召陵两邑就要遭殃了。这是郑忽不愿意看到的。林林总总的事情一项不落的安排下去之后,郑忽下达了最后一个命令,那就是明日回国。而此时距离郑忽初次宴请公子辛丑一行已经过去二十天左右的时间了,正值周历的十月二十二,离周历的新年也就是所谓的建子之月也不过还有七八天的时间。其实,所谓的夏历、殷历和周历并无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岁首不同,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而周历则以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这大致就如同这三代都是都有易,但是名称和首卦不同。夏之连山以艮为首,殷之归藏以坤为首,周之周易以乾为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有两个,一是区别于前代,二是告知世人本朝和前朝所得的天命不同,所崇尚的德行也不同。郑忽对此也没什么好说的,既入其乡则随其俗,带领大军尽快归国,让士卒与家人团聚才是正理。郑国的士卒能与家人团聚,但是蔡国的士卒就没这么好运气,郑忽将邓城、召陵两邑彻底收入囊中之时,就已经传信告知郑庄公。但是至今未见有蔡卒归国,郑忽估计自家老爹是存着恶心蔡侯一把的心思,以泄相会时的受辱之愤这完全没有必要,而且传出去名声也不好听,会给人一种小肚鸡肠的印象。“看来自家老爹的小孩子脾气又发作了”郑忽心想。也不怪郑忽这么想,谁能想到作为枭雄人物的郑庄公心里面还住着一个童子。就像当初他平定共叔段的叛乱之后,对武姜说的那句“不及黄泉,毋相见也”这完全就像是一个小孩子因为对自己的母亲不满,才能说出的如此不经大脑的话。要不然,他后来后悔干嘛再比如后来左传中所谓的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这哪像是个政治人物应有的表现,分明就是像是个小孩子手中的糖被大人夺去,小孩子独自生闷气,不愿意搭理大人一样。更别提再之后因为其不朝,桓王率师来伐,祭仲都劝他不如谢罪,而他则是一副余怒未消的模样,硬要和桓王死磕到底终于在祝聃射中桓王之后,火泄了,怒消了,清醒了,平静了,派人向桓王谢罪。可以说,郑庄公因为这个小孩子脾气做了不少错误的决定。而后来的人们在观其功过时总是潜意识的将其性格中的小孩子脾气抹去。谁也不相信如此的枭雄人物会有如此人性化的一面。这也算是只会抓重点的
小说大王【m.xiaoshuodawang.com】第一时间更新《郑王天下》最新章节。